返回首页

中国产权协会:产权市场“32号令”以来实现直接融资1528.35亿元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刘丽靓)2017年11月14日,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简称:中国产权协会)三届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据中国产权协会会中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产权交易资本市场交易的产股权、实物资产、诉讼资产、金融资产、企业融资服务等12类产权交易(含非国有)项目累计成交额已突破18万亿元。“32号令”实施至今,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共为各级国有企业完成增资项目257宗,实现直接融资合计1528.35亿元。可以预见,随着“32号令”的深入实施,进场操作的绝大部分增资项目,将围绕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展开。

  据国务院国资委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显示,近5年来,全国国有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资本市场转让国有资产8636亿元,平均增值率19.66%,其中94%的交易项目在评估结果基础上实现了增值。据中国产权协会统计,2012年产权交易行业共实现交易额2.25万亿元,2013年共实现交易额2.6万亿元,2014年共实现交易额1.56万亿元,2015年共实现交易额3.76万亿元。2016年共实现交易额7.92万亿元,其中成交宗数132.95万宗,与2015年度相比增幅分别为110%和58.27%。5年累计成交18.09万亿元。一批成功案例不断形成: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助力宝钢集团、国电集团、华能集团等中央企业在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清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回笼资金过百亿元;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协助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成功处置变现资产,历时36天回笼资金27亿元,帮助企业成功化解了一次债券偿付危机;北京产权交易所协助中航工业集团、中石油集团、神华集团、北京市金隅集团等国有企业高溢价盘活存量资产,服务企业退出非主业投资,实现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可以说,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在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贡献显著。

  数据显示,自2016年7月1日“32号令”颁布实施到2017年9月30日,中央企业增资业务试点机构共为央企募集资金867.28亿元。北京产权交易所完成的中石化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增资项目,募集资金总额达到228亿元,成为自32号令发布至今产权交易资本市场融资金额最大的一笔央企增资项目。隶属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的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16年11月获准成为中央企业首批开展员工持股试点企业。该院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激发内在动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顺利完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试点,融资5.94亿元,为下一步其他中央企业探索开展股权激励提供了成功范本。由于中央企业的增资项目普遍融资规模大、市场化程度高、社会影响力广,伴随着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项目逐渐进场,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开始吸引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机构和私募股权基金在内的各类金融投资机构的广泛关注与主动参与。产权交易资本市场正努力补齐历史“短板”,其作为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逐渐显现。

  在利用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助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地方国有企业也激流勇进,充分利用好产权交易资本市场稳妥、有序开展省级国有企业混改试点和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据中国产权协会统计,从“32号令”颁布实施至2017年9月30日,产权交易资本市场共协助地方国有企业完成增资项目168宗,实现直接融资661.06亿元。“32号令”颁布实施至今虽然只有1年多时间,但是产权交易资本市场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效果已十分显著。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地方国有企业增资项目包括:甘肃省产权交易所操作的华龙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增资项目,充分利用了证券市场和产权交易资本市场的优势,成功为在新三板挂牌的省属证券公司华龙证券募集资金96.22亿元;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以“簿记建档”定价方式成功运作了渤海证券增资扩股项目,募集社会资本约50亿元;在深圳市高新投集团增资40%股权项目中,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不仅为增资企业提供了全流程投行服务,还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优势,专门在香港举办了路演推介会,吸引众多境外资本关注国企融资,为国企践行“走出去”战略积累了经验,最终为深圳高新投募集资金26.5亿元;山东产权交易中心作为山东国有企业混改的重要市场平台,为山东影视完成首轮6亿融资,迈出文化国有企业混改第一步,为山东省文化国有企业混改的市场化、资本化、证券化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为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全资子公司武汉国创资本公司成功引入8亿元社会资本,对武汉市国有企业下一步混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产权交易机构以股权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质押融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金融租赁等多种形式,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提供融资类服务合计金额4991亿元,与2015年度相比年增幅达239%。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