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绿色金融市场化发展待提速 专家建议针对绿色项目实施激励机制

记者 陈莹莹 实习记者 欧阳剑环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陈莹莹 实习记者 欧阳剑环)多位专家19日在由兴业银行主办的“献策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金融研讨会上表示,近年来,随着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时金融机构持续耕耘,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迅猛。但当前仍存在信息不对称、期限错配等瓶颈。为此,专家建议实施针对绿色项目的激励机制。

  绿色金融迅猛发展

  近三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猛。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前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比如,2016年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绿债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中国已发起了超过260家绿色基金;另外,绿色ABS、绿色ETF等绿色产品创新发展非常快。

  “从近几年接触的几百个绿色项目来看,大部分是赚钱的。”马骏表示,兴业银行是将环境社会准则与商业可持续性结合起来的一个典范,过去几年,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每年增长30%左右,不良率仅为0.2%,远低于业界平均水平。

  2008年,兴业银行成为国内首家采取赤道原则的银行,截至2017年末,兴业银行累计为14396家企业和项目提供绿色金融融资14562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6806亿元;累计落地赤道原则项目344笔,涉及项目总投资超过1.4万亿元,项目遍及全国25个省市区。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介绍了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的特点。一是起步较早;二是 创新较多,推出了多个首单的项目,包括能效贷款、碳资产抵押贷款、低碳信用卡、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金融债、兴业绿贷指数、绿色理财产品等;三是规模较大;四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

  罗施毅表示,兴业银行设立了专业系统,实时计量每一单业务支持的项目,在环境效益比如节约标准煤、排污和减排等方面做到可计量和报告可核查。

  罗施毅介绍,当前,兴业银行正在推动向中小金融机构输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关于地方绿色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的体系建设、能力建设方面,做一些工具和标准输出的工作。

  实施专项激励机制

  但是,当前绿色金融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绿色金融尚有一个未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依赖市场化可持续发展。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绿色”与“金融”仍未真正结合起来。

  “如果有政策把‘绿色’与‘金融’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个问题能更快解决。”为此,鲁政委提出了两个制度方面的设想。一是让绿色债权获得优先受偿权,由此使绿色债权变得更安全,即便收益率低一点投资者也愿意投资。二是降低绿色融资的风险权重。

  此外,鲁政委表示,绿色项目需要长期、低成本的融资,而当前债券的发行利率让不少绿色项目难以承受。为支持三大攻坚战之一的“污染防治”,对于绿色金融还可以考虑进行定向降准。

  目前仍有许多绿色项目在盈利的情况下没有得到融资,在马骏看来,瓶颈有三方面,即信息不对称、期限错配和环境权益的抵押品范围受限。他建议,建立全世界共享的项目库、加强信息披露,同时银行要增强识别绿色金融的专业能力。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绿色项目由于外部性问题收益不够高。对此马骏认为,需实施激励机制,比如,财政可以给予一些贴息、担保,使得绿色收益不太高的部门获得收益。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