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寿险中考:“第一梯队”战绩喜人

黄蕾中国证券网

  刚刚过去的6月,是各保险公司年中考核的关键月。从国内寿险业“第一梯队”交出的初步成绩单来看,“中考”冲刺战绩喜人,今年上半年,总规模保费收入普现正增长,尤其是考量内含价值的重要指标——个险新单保费收入,坐收两位数同比增幅。

  不过,风光背后隐忧浮现,“二八现象”在国内寿险业越发突出。以“第一梯队”为代表的大险企,业务结构渐趋改善,效益日趋向好。但为数众多的中小寿险公司,在向高现金价值保险“飞蛾扑火”之后,恐将自食苦果,满期给付和退保压力不言而喻。

  【业绩】“第一梯队”个险新单两位数上升

  拥有令同业难以企及的市场份额,保险业“第一梯队”的业绩表现,一直以来都好比是国内保险业的一面镜子。

  本报从相关渠道拿到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前七家寿险公司合计总规模保费同比增幅约10%。其中,合计个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长约20%;虽然4月开始实施的银保新政导致二季度银保保费出现“滑铁卢”,但凭借一季度数据的强有力支撑,上半年合计银保新单保费同比增长也有近20%。

  “第一梯队”中,作为上市公司的保险四巨头之表现备受投资者关注。上述细分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保险四巨头均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的个险新单保费佳绩。具体来看,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个险新单保费收入同比增幅分别超过:10%、15%、35%和20%。有主流投行估算,保险四巨头今年上半年的新业务价值同比增幅分别超过:5%、15%、20%和10%。

  综合上半年保费表现、业务结构改善及每月保费增幅持续性等要素来看,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相对领先。近期有多家主流投行对其进行了调研,并预判下半年个险新单保费高增速或可持续。

  一位投行人士透露说,根据其草根调研,中国平安因银保占比低、产品利润率相对较高,今年以来一直保持着每月稳定的个险新单保费两位数高增长;而中国太保自2011年开始重视个险渠道后,代理人产能始终保持高增长,人均产能同比大幅增长带动个险渠道保费增加。

  【现状】中小险企给付与退保压力加大

  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当下保险业“二八”现象越发突出。渠道等资源严重向以保险四巨头为代表的大公司倾斜,经营渐趋理性,价值导向日益明确,效益日趋向好。但为数众多的中小寿险公司,尚未找到清晰的发展策略和盈利模式。

  一些中小寿险公司的表面账本根本经不起推敲。虽然规模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光鲜靓丽,但产品内含价值不升反降,保费增长的可持续性不强,可见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与此同时,经营成本持续攀升,部分中小险企经营出现困难甚至持续亏损,凸显其定位不够明确,战略缺乏定力。上至股东、管理层,下至营销团队,浮躁情绪一度弥漫。

  在最近一次保险行业内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对近期中小险企的经营现状直言不讳:都是高现金价值产品销售规模偏大惹的祸。高现金价值产品是一些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险企为适应理财市场需求和应对现金流压力而推出的产品。其退保率较高、内含价值低,对公司利润贡献也较低,同时对公司现金流形成了较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

  由此导致的满期给付压力与退保风险将持续较长时间。据与会保险专家预计,2014年陆续会有更多中小型寿险公司面临满期给付压力,满期给付将于2015年达到顶峰。与此同时,高现金价值产品的设计变相鼓励中短期退保,把名义上的“长险”变为实际的“短险”,无疑会加剧未来的退保风险。

  因此,在这次内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防范及应对中小险企背后风险上达成共识:在业务领域,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高现金价值产品的监控,防止资产错配和流动性风险的集聚;另一方面,目前银保渠道还存在手续费小账的违规操作行为,建议出台监管措施,遏制恶性竞争行为。与此同时,专家还建议透过现象看背后,监管部门需要高度关注股东出资的真实状况。

  【“二八”法则含义】

  生活中普遍存在“二八定律”。商家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商品,80%的业务收入是由20%的客户创造的;在销售公司里,20%的推销员带回80%的新生意等等。“二八现象”竟如“黄金分割”一样普遍。

  国际上有一种公认的企业法则,叫“马特莱法则”,又称“二八法则”。其基本内容如下:

  一是“二八管理法则”。企业主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以提高企业效率。

  二是“二八决策法则”。抓住企业普遍问题中的最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决策,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应。

  三是“二八融资法则”。管理者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营的重点项目,以此不断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二八营销法则”。经营者要抓住20%的重点商品与重点用户,渗透营销,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之,“二八法则”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关键人员、关键环节、关键用户、关键项目、关键岗位。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