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低价定增高价买股 机构资金两渠道跑马圈股

谷枫21世纪经济报道

  新三板的第一场牛市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入场。

  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年底以来,已有财通基金、前海开源基金、九泰基金、国寿安保基金、上投摩根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十多家公司先后通过旗下专户或子公司,设立了或正在推出新三板资管产品。

  除此之外,券商资管也不甘落后,天风证券、国泰君安等券商也都发行了针对新三板市场的产品。

  密集发行的资管产品正在改变新三板投资机构的格局。

  此前,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股转系统”)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11月底新三板的专业投资机构共有2463家。但这其中鲜有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的身影。

  不过在2014年12月26日,证监会下发《关于证券经营机构参与全国股转系统相关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支持基金管理公司,试点推出投资于全国股转系统挂牌股票的公募基金产品。

  在2014年股转系统年度总结会上,股转系统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隋强表示,在2015年全国股转系统将积极推动消除公募基金、资管产品入市的障碍。

  从监管层的态度来看,公募基金全面进入新三板只是时间问题。属于公募基金和资管的时代即将到来。

  而不少先行者已经开始跑马圈地,其圈地路径或能勾勒出新三板的未来投资图谱。

  定增为主要渠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机构资金进入新三板的主流渠道是定增。

  从1月以来,新三板企业的定增案中就开始出现机构产品的身影。

  做市标的企业上陵牧业(430505)最近一次的定增方案中,便出现了天风证券资管产品天风汇盈壹号。

  而欧讯体育(430617)的定增案中亦出现了上投摩根基金身影。

  此外,在A股市场当中素有“定增王”之称的财通基金,也开始发力新三板,在今年分别出现在了德邦工程(830984)和四维传媒(430318)的定增案当中。

  最近一例机构扎堆的案例是天阶生物(430323),其定增案中云集了国寿安保基金,中铁宝盈的新三板新睿系列(1期)、中金旗下蜂巢新三板1号基金以及华融金三板掘金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为什么定增渠道是机构产品的主流选择?

  九泰基金产业投资部总经理郑立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虽然九泰基金的投资渠道多样,既有通过定增形式在一级市场买入,也有通过二级市场买入,但对定增还是有所侧重,因为定增有价格优势,在量上更有保证。 ”

  一位国泰君安新三板从业人士也告诉记者,机构产品通过定增渠道入股,成本价格应该是最低的。

  以四维传媒为例(430318),该公司现在的股价为19.02元/股,而其最近一次定增的价格却仅为10元/股,而在此之前,四维传媒给予做市商的价格更是低至5元/股。

  从定增机构扎堆的情况看,这些公募基金子公司以及券商资管的产品,还是比较偏爱做市或是拟做市的标的企业。

  从机构投资者角度来看,选择做市企业作为投资标的,面临的风险要小一些,因为在此之前做市商已为其探过路。

  “选择企业进行投资,最好能赶在其变更做市企业之前入股,因为等企业正式成为做市企业之后,股价通常都会有一定比例的涨幅,这样就推高了后续进入的成本。”一位北京地区券商资管人士说。

  此外,郑立昌表示,选择做市企业的策略是紧盯挂牌公司的基本面,主要设定两个基本标准,其一,选择那些处于成熟行业中规模较大由估值优势的挂牌公司,且该公司有一定的经营特色以及竞争壁垒;其二,规模较小,但其所处的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且该公司在行业中有明显竞争壁垒的企业。

  二级市场抢筹无奈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机构都有机会进入企业定增名单。

  “公募基金子公司或券商资管集合计划参与定增的渠道目前并不是很畅通,因此就转向通过二级市场来购买。”中信证券(600030,问诊)场外市场部人士说。

  不能通过定增方式进入的最大障碍,是优质标的企业的稀缺。

  一家上海新三板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今年以来已经做了多次定增。这里面有早期投资我们的私募,还有我们的做市商,但是不能一口气发太多的股票。因为股东没有钱跟投的话,会稀释股东股份,因此后续再有一些机构来找到我们谈定增入股的时候,我们就只能婉拒了。”

  无法用定增获取优质企业股票,机构产品无奈就只有通过二级市场购买股票了,但价格显然要比定增价格高很多。

  “由于目前新三板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较高,要从二级市场抢筹,成本甚至是定增价格好几倍。有时候企业的股价就是这样被抬上来的。”前述北京地区券商资管人士向记者表示。

  而如此一来,这些机构产品的收益显然也要大打折扣了。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