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国泰基金梁杏 ETF圈的“斜杠青年”

黄淑慧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梁杏最为人熟悉的身份或许并非国泰基金量化投资事业部总监,而是公众号“ETF和分级圈”的创办人和重要撰稿人,她也因此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为“圈主”。在鼎盛时期,公众号粉丝数目数万,10W+的文章频出。在这个越来越多人追求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享受着“斜杠青年”状态的时代,梁杏亦不愿满足于单一职业身份的束缚。而这枚85后“斜杠青年”,作为国泰基金量化投资事业部总监,在ETF规模井喷式增长的时间窗口,也正在试图将国泰ETF产品的发展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注:“斜杠青年”来源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瑞克·阿尔伯撰写的《双重职业》一书,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身份,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为他们的代名词)

  从“网红”到基金经理

  梁杏的职业路径在基金经理界可谓“非主流”:2007年至2011年,她在华安基金担任高级区域经理从事基金销售工作;2011年7月加入国泰基金,也是负责品牌和产品工作,随后才转任研究员,踏上基金经理之路。

  她开玩笑地说,自己曾经是一枚“网红”。在加入国泰基金之初,担任产品品牌经理的梁杏因为喜欢研究产品,在制作各类营销材料的同时,负责微信公众号“ETF和分级圈”的内容撰写和维护运营,通过趣味又专业的内容普及指数投资基础知识,并在证券公司和终端客户中通过大量培训,推广普及指数基金。

  梁杏笔下的文字幽默风趣,又屡有“干货”,逐渐吸引了一批忠实读者。又恰逢微信公众号红利期的到来,以及分级基金在牛市时期的火爆,“ETF和分级圈”迅速走红。在2014年四季度至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阶段,公众号爆款频出,金句迭现,高峰时期粉丝数一度达到数万之多。当时分级基金“盲拆”技巧就是首先经由“ETF和分级圈”介绍给投资者。

  由于“ETF和分级圈”的名声大噪,以及由此带来的销售促进效果,梁杏也借此完成了职业的跨越式转型。在国泰基金刚成立量化投资事业部时,事业部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她开始担任该事业部的研究员,并随后走上了基金经理乃至部门管理的道路。从2016年6月起,梁杏开始担任国泰基金旗下两只指数基金的基金经理,同时兼任量化投资事业部副总监,2018年7月起担任量化投资事业部总监。量化投资事业部除了一个投研部门传统的研究和投资职能之外,还聚合了产品、营销和销售职能,可以进一步集中资源,提高效率。正是因为梁杏有过销售和产品品牌的工作经历,再转型研究员和基金经理,这样的工作经历,刚好解锁了事业部所需要的各种技能。

  直到现在,尽管身为国泰基金量化投资事业部的负责人,工作繁忙了很多,梁杏仍然坚持对公号文章进行把关修改,经常也会亲自参与创作。迄今为止,这一公众号共计发布了400多篇原创文章。而从文章的行文风格来看,仍然延续了前期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的特点,语言风趣幽默,选材紧扣市场热点,标题更是直抓读者眼球,比如近期公号发布的文章中,就有《定投的微笑曲线、悲伤曲线和深V曲线》,《指数基金就是一个跟踪狂》等精彩标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股票型ETF份额持续增长,尤其是10月以来机构疯狂扫货的景象,超出了诸多业内人士的预期。在这股ETF旋风中,“ETF和分级圈”一直保持着高频的发稿节奏。梁杏和她的团队把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都写在了文章中。自10月份以来,公众号连续发布了《暴跌日买入的人群,都买了哪些ETF?》、《10月份机构为什么疯狂地净买入ETF?》、《最近一个月净流入最多的ETF名单》、《ETF都是哪些人在买?》、《ETF受欢迎的条件都有哪些?》《明年投资怎么做,买个股还是买ETF?》等多篇文章,加强了ETF的科普和推广工作。

  巩固行业ETF领头羊地位

  今年以来,尽管A股市场持续低迷,但股票型ETF却罕见地出现了规模暴增的情景。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全市场股票ETF场内净申购份额达到665亿份,不少主流ETF均获得了包括机构和个人在内的多路资金的热烈追捧。在华夏、华安、华泰柏瑞等宽基ETF主要供应商收获了可观的规模增长的同时,国泰基金作为行业ETF的领军者,亦有不错的斩获。

  回顾过去国泰基金在ETF领域的布局思路,梁杏表示,公司最早的ETF开发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大类资产配置类ETF,先后推出了国泰上证5年期国债ETF、国泰纳斯达克100(QDII)ETF、国泰黄金ETF、国泰上证10年期国债ETF、国泰瞬利货币ETF;二是A股行业ETF,目前旗下已拥有国泰上证180金融ETF、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国泰中证军工ETF三只行业ETF,均是沪深两市首只跟踪相应行业的ETF。国泰可以说是较早布局细分领域ETF的基金公司之一,逐渐形成了一些别具一格的特色,在行业ETF细分赛道上构建起了一定的竞争力。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国泰上证180金融ETF的资产规模超过65亿元,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接近27亿元。

  而自2018年7月起,梁杏开始担任国泰基金量化投资事业部总监。自履新以来,恰逢机构大举申购ETF的时间窗口打开,梁杏亦大力推动了ETF的持续营销工作。依托于过去几年在行业ETF领域积累的先发优势,以及金融、证券等行业处于估值低位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提升,国泰基金旗下几只ETF规模亦有不小的增长。Choice数据显示,下半年以来,截至12月5日,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的份额增长超过14亿份,规模增长超过12亿元;国泰上证180金融ETF份额增长超过5亿份,规模增长超过31亿元,已可比肩部分宽基ETF。

  对于未来的ETF发展思路,梁杏表示,未来国泰基金将会继续布局行业ETF,以巩固和扩大公司当前在行业ETF这一细分赛道的优势。“尽管当前机构资金在配置需求上,宽基指数ETF的吸引力强于行业ETF,但随着机构投资需求的不断丰富,行业ETF的发展空间依然值得去尝试和探索。”

  证监会网站基金募集申请公示表显示,国泰基金上报的中证生物医药ETF已于11月22日获得批文。而梁杏透露,后续还有其他行业ETF在筹划中。

  谋求ETF市场全方位布局

  今年以来的ETF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市场预期,甚至让一些研究人士感叹,这是否意味着被动投资时代的开启。

  对此,梁杏认为,一方面,ETF规模增长主要缘于机构的抄底需求,其中保险是增持ETF的主力军。随着市场连续下跌,机构认为A股已处于相对低位,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同时,个人投资者对ETF产品的认同度也在提升,部分产品中个人投资者的占比有一定的增加。

  另一方面,除了投资者在市场底部区域加大布局的因素外,ETF的火爆也包括其他一些触发因素,比如α获取的不稳定性。行业里有句经典的提法是“阿尔法不死,指数难兴”,2018年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不够理想,既然α+β型产品不足以信赖,不如索性选择纯β型产品,即指数基金。

  不过梁杏也表示,与已经步入被动投资时代的美国市场不同的是,中国市场预计在未来一个阶段仍能提供超额收益,2018年能否成为被动投资的转折点,还有待观察。从中长期来看,随着A股成熟度不断提升,且趋于价值投资导向,未来指数化投资的时代也将渐行渐近。

  随着ETF市场的扩容,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发力,竞争也越发激烈。在梁杏看来,由于布局ETF产品线在系统、人员等方面投入较大,门槛较高,如果综合考量投入产出比等因素,这一领域俨然已是红海市场。

  她最近思考比较多的问题也包括,如何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扩大阵地。按照她的思路,未来国泰基金在ETF领域将沿着行业指数、宽基指数和Smart Beta指数三大方向进行产品布局。

  对于宽基指数ETF,梁杏坦承,在ETF领域存在两个80%比例,股票ETF占所有ETF的比例为80%,宽基ETF占股票ETF的比例为80%。既然宽基ETF是ETF市场的主流品种,那么公司未来也应当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而ETF市场有别于主动管理型产品的一点是,这是一个先发优势制胜的市场。如果布局宽基ETF,如何才能在同行已占据先机的环境中,实现弯道超车呢?

  “大河涨潮小河满。今年我们观察到,虽然先发优势明显,但宽基ETF的市场需求量和容纳度也在提升。这是否意味着,后来者也能获取一定的机会呢?”梁杏表示,以沪深300为例,排名在五名开外的产品也能达到数十亿的规模,在“头部产品”强力吸金的同时,很多后来者也成功地从这股ETF热潮中“分到一杯羹”。因此,未来公司在宽基ETF领域可能会做一些尝试。

  “参照美国股市的经验来看,目前国内3000多亿元的ETF市场体量仍然偏小,在公募行业中的整体占比也不是很高。如果未来被动型产品迎来大发展契机,很多公司仍有望在ETF的广阔市场中抓住发展壮大的机会。”梁杏进一步表示。

  对于Smart Beta指数ETF,梁杏更多地将其作为一种提前的产品储备,以满足未来更加多元的投资者需求。“目前国内的Smart Beta策略还比较有限,集中在等权、红利、低波等因子领域,行业尚处在布局、耕耘期。并且,Smart Beta指数ETF对投资者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要求,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投资者教育。目前来看,其作用也没有宽基和行业指数ETF广泛,不过我们会将其作为一类产品进行储备,以备未来发展需要。”她表示。

  颇有意味的是,“ETF和分级圈”公号的备注是“还没有有名到世界皆知的指数天团”,似乎也暗藏了这个团队对未来的期许。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