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博时基金经赵云阳:ETF迎来可持续发展机遇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博时上证50ETF基金经理 赵云阳

  如果要评选出2018年市场最热门的公募基金产品类型,相信很多人都会认同笔者给出的答案,那就是非ETF莫属。今年以来在A股持续下探的背景下,股票型ETF规模却逆市猛增,债券ETF也迅速崛起。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3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非货币ETF合计募集资金总额高达841.37亿元,而2013年至2017年5年间,现存非货币ETF的发行总规模才917亿元。2018年当之无愧ETF发展元年。

  ETF的爆红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随着市场波动加大,且获得阿尔法收益的边际效应下降,投资者资产配置、分散投资的需求提升,加上海内外长期资金及机构投资者加速进入市场后,市场投资思维转变,ETF风险收益特征鲜明、交易便捷、运作透明、成本低廉的优势日益获得认可,成为良好的资产配置工具。

  多因素合力催红ETF

  ETF自2004年兴起,一直不温不火,直到十四年后的今年才大红大紫,算得上是大器晚成。这种破茧成蝶式的变化,与近年来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投资理念转变等各方面因素变化有关。

  首先是资产配置理念得到广大投资者认可,这是ETF受欢迎的大逻辑。近年来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单一资产难以满足投资需求,利用多类资产风险和收益属性不同的特性来平滑波动、获取稳健收益的必要性愈发凸显。随着中国居民财富的快速提升、房地产投资属性的下降,大类资产配置的可行性也在提升。

  从基金管理人层面来看,随着国内FOF、MOM的发展,顶层大类资产配置和各资产层面专业管理相分离,更需要ETF这样的资产配置工具。

  其次,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促进ETF的配置需求加大。近年来A股市场对外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大,陆港通全面贯通、A股加入MSCI指数、富时指数后,海外机构有被动配置A股的需求。在海外,ETF是机构资金配置的重要标的,其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式也将影响到国内投资者。近日,标普道琼斯指数宣布会将符合条件的、涵盖在沪、深港通北向通中的A股标的纳入其中,未来随着A股“国际范儿”日益突出,海外机构带来的对ETF的正面影响力也将进一步加深。ETF在海外一直是最受机构投资者青睐的投资工具之一。

  市场行情利好ETF发展

  ETF作为指数基金,投资标的明确,风险收益特征鲜明,交易便捷,投资成本低廉,工具属性突出,是机构以及普通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的良好标的。

  站在当前国内市场行情的角度来看,ETF也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今年以来A股持续震荡调整,尤其是中小盘股已经调整两三年,估值风险得到较大的释放,部分投资者希望在合理价位去博未来的反弹收益,被套投资者则有加仓摊薄成本的需求。

  同时,个股频繁爆雷,投资者通过个股参与反弹的积极性受到打压,分散投资的需求急剧提升;在市场获得阿尔法能力边际效应在下降的背景下,超额收益越来越难以获得,那么,投资于指数获得相当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就成为必要之举。

  由于ETF投资于一揽子股票,可以分散投资、准确反映市场整体走势的优势恰好解决这类矛盾,为投资参与未来的反弹行情提供方便。

  笔者判断,上述因素的变化共同催化了ETF的火爆,并将在市场上形成明显的“马太效应”,即当市场主体发现ETF的规模增长效应出现之后,相关的配套资源都会往ETF倾斜,在产品运营、设计上进一步贴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推广力度加大,市场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从而形成类似生态链的自我良性循环,未来ETF也将进一步迎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机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