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私募积极筹备子弹入场 第三方基金销售吸金强劲

李洁雪21世纪经济

  忽如一夜春风来,权益类基金发行市场气氛日渐活跃。

  仅本周前三个交易日,就有平安高端制造A/C、长城核心优势、国联安智能制造、汇添富中证医药卫生ETF联接A/C、泰康中证港股通TMT主题A/C、园信永丰精选回报等6只偏股型基金启动募集。

  包括上述基金在内,目前正在发行的偏股型基金多达51只(不同份额合并统计)。不仅如此,不少基金公司正计划推出偏股型新基金,如备受市场关注的睿远基金旗下首只公募产品就将于3月21日开始启动发行。

  除公募外,私募大佬也在抓紧行动。近期包括王亚伟、裘国根、邱国鹭、任泽松等一众知名私募大佬旗下公司都有备案新产品的相关动作。

  公私募跑步入场

  基金新发市场不断传来捷报。

  3月19日,银华基金公告旗下银华MSCI中国A股ETF成立,首募规模20.59亿元,募集有效认购总户数为15710户,成为近期又一发行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权益类产品。

  此前,南方智诚混合基金于3月13日发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该基金在19个认购日中募集37.91亿元,日均吸金2亿元,认购户数达到5.43万户,成为今年以来新设基金中规模最大的偏股基金。同日,富国生物医药科技混合也发布基金成立公告,该基金以2.64万认购户数募集21.13亿元。

  除上述3只基金外,3月以来成立的新基金中,募集规模过10亿元的偏股型基金还有广发稳健策略混合、华夏中证四川国改ETF、华夏科技成长股票基金,募集规模分别为19.2亿、37.43亿和13.84亿。

  合计而言,上述6只规模超10亿的基金共吸金150.1亿元。另外,据Wind数据统计,2月以来成立的权益类基金共有32只,合计吸金238.28亿元。

  “近期权益发行市场确实显著回暖”,3月20日,深圳一位公募市场部人士章平(化名)向21世纪经济记者表示,“去年10月我们发行了一只权益产品,辛辛苦苦募集了一个月仅募集到7000万元,最后刚过2亿规模勉强成立。近期我们启动了一只新基金的发行,明显感受到渠道端氛围的变化,尤其今年我们公司业绩表现出众,比较容易吸引投资者申购。”

  不过,章平表示,其公司并不追求“爆款”产品。其指出,“我们不希望突然冲进来一大批用户,最终发个爆款基金出来。很多投资者往往一看到指数大涨就开始放量申购,这些用户非常容易被套。我们希望客户在我们新发产品时适当参与,同时长期定投我们的基金,因为我们追求的是零售端慢慢积累销量,而非一时的大量申购,当然现在市场还没有活跃到可以随便发爆款的程度。”

  公募积极筹备子弹之际,知名私募也在跑步入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3月13日,投资大佬王亚伟旗下的千合资本备案了一只名为外贸信托-隆新3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新产品,资料显示,该产品成立于今年2月28日。

  此外,前泽熙研究总监史朝兴任法定代表人的上海慈阳投资、裘国根领衔的上海重阳投资、上海少薮派投资、前明星公募基金经理任泽松任总经理的上海集元资产等近期均有备案新产品的动作。

  线上零售热于线下

  除新发基金外,不少存量基金春节以来也获得大量净申购。

  多位年内业绩突出的权益基金经理向记者坦承,尽管近期市场震荡加剧,但其管理的基金仍在净申购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春节以来的这波基金申购热潮中,明显呈现出“线上”热于“线下”的效果。

  3月20日,华南一位公募基金经理李欣(化名)向记者表示,其管理的产品近期获得的净申购多来自于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其认为这轮大涨中第三方平台散户加仓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这是与以往牛市不一样的地方,”李欣指出,“大批量80后、90后散户理财习惯的养成依托于第三方平台,在信息充分传播时代,这些互联网平台用户非常容易接受信息的怂动,但同时也容易形成操作行为的趋同性。他们买基金跟炒股票一样,追涨杀跌,申赎非常频繁,这类行为容易加剧市场波动。”

  另一位受访基金经理谭军(化名)也提及了相似观点。谭军透露,其管理的基金自春节以来规模翻倍,其中一半增长得益于基金净值大涨,另一半增长则来自于基金份额增长,且申购多来自于线上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

  谭军表示,“一般第三方平台会选出5到10只基金的绩优基金池子,同时还会有一个最近三个月上涨最多的基金排名,我们发现进入到绩优基金池带来的销售增量远远不及三个月短期排名带来的销售增量。”

  对于基金销售线上热于线下的效果,章平指出,部分原因是由于线下渠道有一定滞后性。章平表示,“银行、券商等渠道,客户群的发动到申购会有一定的滞后期,比如市场第一波涨完后,银行才开始去推动,传导到一线又需要时间,等到一线真正开始有销量可能要一两个月。”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