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大股东和董监高减持是白马股下跌开始? 基金经理这么看

储泽中国基金报

  内部人减持白马股,看上去已经越来越不像是个别现象,而是对整个板块的股价逐步有了影响。有机构提醒,价值股一样会有泡沫,白马股行情有可能已是下半场。

  1、最近“白马股”遭大股东和董监高不断减持

  市场关注到白马股的内部人减持现象最早是从美的集团开始的。美的集团创始人、实际控制人何享健于5月12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公司股票3232.84万股,占总股本的0.5%;减持均价为34.68元/股,套现金额约为11.21亿元。

  5月15日,包括老板电器实控人任建华在内的12位董监高级别高管合计集体减持公司股份284.44万股;大部分成交价格在37.90元/股,套现金额约为1.078亿元。

  5月16日,苏泊尔董事苏显泽减持1万股,成交均价48.8元/股,套现48.8万元。

  5月16日,老板电器监事张松年减持12.35万股,成交均价38.48元/股,套现475.23万元。

  除了家电板块外,还有别的白马股也在被减持。例如,大华股份5月12日晚间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傅利泉及董事陈爱玲在2017年1月20日至2017年5月11日期间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7,375.3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54%。

  2、家电板块开始下跌

  这两天,整个家电板块都开始跌了。

  据东方财富数据,18日,家电行业跌了0.51%,其中上涨个股12家,下跌个股30家。其中老板电器跌4.16%,是整个板块中下跌幅度最大的个股。

  日前被减持的苏泊尔今天也跌了3.11%。

  美的集团虽然微张0.32%,但是收盘价基本上处于近几日低点。

  从这几只个股走势来看,全部都是近期创出新高,然后在减持消息出来后开始回调。

  3、基金、机构总体上觉得减持影响不大

  金元顺安核心动力基金经理侯斌认为,这种减持不会对业绩有影响,但是对市场的交易行为和交易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嘉合基金认为,很多时候的减持行为与上市公司经营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尤其是小幅度减持并不能得出公司经营恶化的结论,可能只是在股价现阶段表现较好时正常的变现需求。每个公司实际控制人或董监高都会有自己的增减持模式,有节制、常规性的减持是正常的行为,并不能作为中期看空的信号。从历史数据来看,个别股票偶发性减持行为可能对股票走势产生短期扰动,但中长期来看并不会改变股票走势。从历史上的减持行为来看,增减持并没有对股价有显著的预见性。

  4、但有的行业可能确实有点贵了

  红象投资董事长李冠宇认为,这样的减持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从阶段性角度来说,有些白马股的估值可能有些贵,对于产业资本来说,现在减持是划算的。前期很多白马股涨得太多也涨得太快,需要经历一段盘整时间,但是经过调整之后,后期仍然有机会创出新高。

  从具体行业来看,他认为家电领域内的减持基本上体现出部分家电股估值偏贵的现状。不过,从细分行业情况来看,他认为橱柜行业的家电股估值尚在合理区间。同时,他认为有些科技白马股虽然近期有被减持的现象,但是估值依然合理,依然存在着向上空间。“在各类白马股之中,我最看好的是科技类的白马股。”李冠宇表示。

  5、有机构真心觉得白马股行情已经下半场了

  有公募基金认为,白马股行情已经进入下半场,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泡沫化,但是其和历史估值相比较已经有明显的提升。他们认为,白马股近期连续遭大股东和董监高减持,这部分人出于产业视角,对于产业趋势变化的看法相较资本市场或许更为长远,其中部分内部人或许认为白马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已处于所在行业的景气高点,这可能是导致白马股近期连续遭内部人减持的一部分原因。

  未来白马股的行情走势会出现分化,其对于基本面的要求更为苛刻。在后续某些信号出来之前,对于基本面的严格筛选将是一段时间内配置的主要方向和选股依据。价值股、白马股逐步分化,从市场生态角度来看,其普涨态势难以延续。因此,必须根据业绩增长可持续性原则来综合衡量长期发展趋势,再通过报表等数据验证逻辑分析,以此标准从该领域中挑选合适标的适当配置。

  6、白马股也一样需要警惕泡沫

  上海一家私募投资总监向记者表示,在所有的市场泡沫中,价值股的泡沫是最难辨别的。因为价值股有业绩支持也有成长性,哪怕存在一定的高估都可能是合理的,甚至这种高估还会被市场认为是整个市场趋向理性价值投资的结果。但是,任何的高估都是有“天花板”的。他认为,现在单纯从估值来看,价值股的估值依然在合理范围之内,依然存在着向上走的可能性。但是,在现在这个时点上做价值投资,最好多留个“心眼”。

  还有一位投资经理向记者表示,现在很多价值股都是机构资金在“抱团取暖”。因此,有的价值股有个风吹草动就会引起机构资金的抛售。“如果大家都要跑,肯定每个人都要想着跑在大家的前面。”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