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暗礁”频现 可转债投资开始磨底

李良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A股市场的剧烈震荡,让大多数可转债的“股性”消失——二级市场股价远低于转股价格,这令近期可转债的走势颇为低迷。与此同时,一些出乎投资者预料的“暗礁”也频频浮现,给盲目追随的投资者们敲响了警钟。

  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的统计显示,截至昨日收盘,在纳入统计的79只可转债中,转股价低于二级市场股价的仅有11只,其余68只可转债的转股价均高于二级市场股价,其中有4只可转债的转股价是二级市场股价的一倍以上。业内人士指出,从某种程度上看,除非大幅度下修转股价,否则很多可转债的股性已经完全消失,逐渐成为鸡肋品种。

  不过,在机构投资者眼里,近期可转债的调整已至底部区域,但这个底部仍需要时间来打磨。上海某可转债基金经理就认为,在经历过近期调整后,转债市场整体已来到接近债底的位置,抗跌性较强,但相对应的,市场弹性也就较小,只有少数低溢价率个券能直接享受正股反弹。

  股性渐失的考验

  虽然可转债身兼“股性”和“债性”两种特性,被誉为“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品种,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可转债的“股性”显然是最重要的关注点。不过,在A股市场的大幅调整下,多数可转债的“股性”正在逐渐消失。

  根据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的统计,截至昨日收盘,纳入统计的79只可转债中,转股溢价率低于5%的仅有7只,其中低于0的有4只。与此同时,转股溢价率高于10%的可转债多达67只,高于15%的多达62只,高于20%的也有50只之多。转股溢价率是衡量可转债“股性”高低的重要指标,如此众多的可转债落入转股溢价率的“高区”,意味着整体而言,可转债的“股性”正在大幅削弱甚至消失。结合目前A股市场的走势,这些转股溢价率较高的可转债很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

  有趣的是,一些曾经在发行时大手笔申购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们,近期竟出现了大块“割肉”的情况:虽然可转债交易价格已经跌破了面值,但依然通过各种方式减持,浮亏变成了实际亏损。这也表明,产业资本对股价后市的不乐观正在传导至可转债市场。

  博弈转股价下修条款曾是基金经理们持有可转债的一个策略,但在转股价和二级市场股价倒挂严重的背景下,这种“博弈”变得非常艰难。一位基金经理指出,蓝思转债下修转股价失败,让机构们意识到,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期望单纯通过下修转股价来提振可转债是不靠谱的,可转债投资需要一个综合性的策略,守住风险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环。

  中长期布局机会

  事实上,在股性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可转债的债性重新成为关注点,跌破面值的可转债成为机构眼中值得中长期配置的品种。根据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截至昨日收盘,纳入统计的79只可转债中,有35只交易价格仍守在面值以上,其余44只均已跌破面值,其中有14只可转债交易价格跌破了90元。

  中信证券认为,从绝对价格角度出发,转债市场上涨空间充足,从中长期角度看现在就是性价比较高的布局机会,进一步而言在较低的价格区域是发现alpha机会的较好时点。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普通投资者在介入可转债投资时,要注意研究可转债交易条款,否则容易被“误伤”。如最近宝信转债启动强制赎回条款时,仍有数千万元的宝信转债未进行转股,而停牌前141.39元的收盘价较100.19元的强制赎回价格的落差超过30%,未转股的这部分转债持有人将自行承担这部分亏损。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