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金信基金吴清宇:创业板注册制助力科创企业发展 当前A股结构性机会仍存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张焕昀)对于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消息,金信深圳成长混合、金信价值精选混合、金信智能中国2025混合、金信稳健策略混合基金经理吴清宇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认为,这将有效增加上市公司供给,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将形成助力,但也需要投资者把控风险,优中选优。

  谈到年内市场,吴清宇坦言,尽管市场震荡波动,但结构性机会始终存在,他建议投资者关注教育、云计算、半导体、新能源、医药、食品等相关行业。

  丰富投资标的 助力科创企业发展

  谈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吴清宇分析认为,注册制会带来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从供给端而言,肯定会丰富投资者的选择,意味着挑选好公司的“池子”变得更大。

  但同时,从投资角度出发,吴清宇坦言,对于上市公司的要求也会变多,对于质地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做到优中选优。

  从长期趋势来看,随着包括海外投资者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比例逐渐提升,市场整体的价值投资理念也会越来越深化,在未来依靠炒概念,炒题材的公司后续或将难以为继,好公司的价值将愈加凸显。

  谈到涨跌幅后续可能放宽至20%,吴清宇表示,公司质地本身是一个基础的事实,交易制度层面的改变,其实从长期来讲,不会影响公司的基本面。

  从交易层面而言,涨跌幅放宽确实可能会市场日内的波动加大,也有可能出现助涨助跌的现象,一个优质企业基本面改善在股价上的兑现,会比之前更加迅速。

  谈到定价机制的影响,吴清宇表示,好公司与差公司的差距会显著拉大,市场将更加聚焦于优质的企业,分化会出现,龙头效应也会加强。

  吴清宇表示,从科创板的推出开始,到此次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本质上相当于给予科技创新企业一种发展红利。科创企业在创业初期,科研投入阶段对于资金的需求很大,负担间接融资的成本相对较高,而降低盈利门槛通过股权融资形式是一种减轻企业融资压力的较好方式。

  其次,从公司的形象上而言也有帮助,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品牌声誉,以及客户认可度等,一般而言都相较非上市公司优秀很多。

  “本质上,会帮助到这些科技创新企业,无论从资本市场还是从产业层面都是有较好的扶持助推作用。”吴清宇指出。

  那么市场风险是否会加大?吴清宇认为,可选标的更多,不同企业的差异化会更大,未来可能会出现类似港股市场“龙头企业市值巨大,尾部公司到处仙股”的现象。

  因此,对于一般的个人投资者而言,借助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力量,通过基金的方式来投资,将会是一个相对高效的选择。

  A股结构性机会仍在 关注教育医药云计算等行业

  吴清宇表示,国内股市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基本上已经慢慢消化了诸多负面的预期。同时,因为疫情的影响,也催生出部分行业的增长。

  例如消费方面,此前疫情影响巨大,而目前内需内供的消费行业实际上在慢慢有所恢复。另外从基建的角度,国家也出台了不少助推政策,包括地方债额度的提前发放等,属于在三驾马车中投资端的发力。因此随着疫情的缓解,民众消费的复苏,叠加国家政策助力基建,这是显著的积极因素。

  尽管2020年市场震荡波动,但吴清宇认为,其中的结构性机会始终存在。例如今年上半年,医药基金的表现就非常优异。

  吴清宇强调,一直以来,他始终是以自身“行业景气+GARP的方式选股”的方法进行投资,先自上而下先挑选景气的行业,而后通过质地估值等要素精选个股。

  “从长期来看,此次疫情终将过去。”吴清宇表示,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云计算、半导体、新能源、医药、食品等相关行业都有望迎来较好的发展机会。

  细分来看,吴清宇指出,医药,长期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长期逻辑,未来对于医药的需求会不断提升。同时,此次疫情对于医药企业的需求与供给都有双重的抬升。同时,医疗信息化等产业也值得看好。

  吴清宇表示,教育产业近日受到市场关注,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民众提升自身素质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云计算领域,实际上是一个长期提升效率的产业,但此次疫情加速了其演绎的进程。食品行业中,零食与速食产品受到宅在家的人的欢迎,也在上半年需求有迅速提升。

  谈到市场近期较为热门的新基建,吴清宇表示,这代表着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例如5G,实际上是能够实际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相较于传统基建,在新老基建对比的角度上,新基建对于经济而言投入可能更高,在投资角度上也必然会有所倾斜。因此,新基建中优质赛道值得关注。   

  附照片和简介

  

  吴清宇

  金信基金基金经理

  北京大学电子学学士、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硕士

  长期任职于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十年投资研究经验,过往投资业绩持续良好

  在保险自营长期投资实践中,形成了以绝对收益为导向的投资风格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