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主编手记:解码公募基金“离职潮”

李良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爆款基金频现,让公募基金今年的“离职潮”显得有些刺眼。

  粗略统计,截至上周五,约有90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超过170名基金经理离职,比去年同期略增。与此同时,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在内的公募基金公司高管们,离职公告也是此起彼伏。

  在公募基金行业大踏步前行、历史性发展机遇扑面而来的2020年,为何还有如此多的基金经理和高管们选择离开?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业内,也同样牵动投资者的心。因为,投资者心里愈发明白,产品业绩的核心,其实是“人”——既包括基金经理的能力,也包括基金公司高管的稳定。

  舆论普遍认为,公募基金经理离职大多是“公奔私”,通过自我创办或者加入私募基金公司的方式,换一个身份继续在资本市场投资,借此解决“劳”与“得”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激励机制的落地。过去几年,这种情况不断加剧,倒逼公募基金行业大幅提升基金经理的报酬。单纯从年收入来看,顶尖基金经理的回报已经不弱于大部分私募基金,激励机制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既然如此,基金经理们离职原因何在?

  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今年基金经理的离职结构则会发现,离职理由的多元化特征明显。在大型基金公司,由于薪酬制度和其他激励制度相对完善,主动离职的基金经理已经渐少,但中小型基金公司“冒尖”的基金经理们,转投大型基金公司的人数增多。这表明,在行业龙头效应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公募“离职潮”中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在业内流动。而这种流动,会让公募基金业的“二八格局”不断加深。

  此外,从表面上来看,今年基金经理的离职数量同比略增,但如果细思则会发现,在公募基金产品数量激增、基金经理人数扩容的背景下,若按比例计算,基金经理的离职率其实略有下降。不仅如此,基金经理中也呈现明显的“二八格局”,业绩分化的加剧也导致部分绩差基金经理被迫下岗,被动增加了基金经理离职的数量。

  事实上,在激励机制和“留人”文化不断完善的当下,公募基金行业更需要关注的是高管“离职潮”。绝大部分基金经理是专一沉浸于投资的员工,对于基金公司治理等甚少参与。因此,一旦核心高管发生变动,基金公司理念发生变化,对他们的影响将十分巨大。过去,因核心高管变动而从此改变发展轨迹的基金公司,并不在少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