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48家私募潜伏30做市股 PE/VC新三板觅退出渠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IPO放缓的背景下,曾过度依赖IPO退出的创投机构们一度被如何寻找优质新项目与如何寻找新的退出渠道两大难题困扰。事实上,很多机构已经找到了答案,从今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将视野投向新三板,股转系统上定增井喷的背后即是投资机构疯狂的涌入。

  “新三板是优质项目的发现平台,也是投资退出的一个新平台。”国信证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鲁先德表示。而做市商新制度再次为新三板上的投资机构开启一条新的退出通道。一位德同资本的人士表示:“新三板推出做市商交易制度,对于VC/PE来说存在两大机遇,一是新三板将成为PE/VC机构寻找投资项目的阵地或者平台;二是随着交易活跃,新三板将成为重要的投资退出渠道。”PE扎堆做市商转让企业根据投中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显示,从机构涉及挂牌企业的数量来看,目前有超过30%挂牌企业具有PE/VC背景。

  实际上,这一比例在参与做市商转让方式的企业中更高。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目前参与做市商转让方式的48家企业当中,前十持股股东当中有PE/VC的企业远远超过半数,达30家。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这30家企业背后的私募有48家之多。这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私募的身影,如九鼎旗下的3只基金北京昆吾九鼎医药投资中心、苏州金泽九鼎投资中心以及苏州工业园区昆吾民乐九鼎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分别出现在威门药业(430369)和方林科技(430432)两家做市企业的股东当中。与此同时,深圳达晨创投以及深创投也分别有数家基金投资了这些新三板企业。除此之外,券商直投也不甘示弱。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东海证券的直投子公司东海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东方证券的直投公司上海东方证券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以及西南证券的西证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分别出现在了德鑫物联(430073)、沃捷传媒(430174)、万通新材(430536)当中。一位中信证券的场外市场部人士说:“随着IPO退出渠道的收窄,新三板也为VC/PE机构手中存量股权投资项目开辟了新的可靠退出渠道。从目前新三板制度逐渐完善的趋势来看,退出的渠道正在多样化,这也正是私募所看重的。”

  沪上地区一位券商直投子公司的人士也直言:“尽管目前企业股权的流动性依旧不足,但现在已推出的做市商制度,未来将要实行的转板,分层后的集合竞价,哪一项都能提供退出的通道。这相比IPO堰塞湖来讲,选择多多。”做市库存成新退出渠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做市商制度开启给PE/VC们创造了新的退出通道。做市商转让方式下,券商要为企业做市,必须要获取其一部分股权,而正是券商获取做市筹码这个过程为机构提供了新的退出方式。四维传媒(430318)的董秘唐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觉得做市商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公允的市场价格,有利于企业未来在资本市场并购等业务。在我们的层面上来看,还给了我们身后创投机构另一条退出的通道,像此次券商拿到的做市筹码其中一部分就是来自于达晨的股份,达晨将一部分老股转让给了东方证券一些高净值客户。”其中报显示,达晨系一共有5家基金持股四维传媒,合计持有1509万股,占比高达29.03%,为第二大一致行动人股东。根据公司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在2010年9月进行首轮融资中,2010年9月28日,达晨创世、达晨盛世、罗曼投资、易津投资及卓平投资5家投资者联合出资470万元一起成为了四维传媒的股东,其中,达晨创世认缴200万元,达晨盛世认缴174万元,当时的成本为每股一元。实际上,在挂牌新三板之时四维传媒4700万的定增案也全部由达晨系认购。其中,达晨创泰以1710万认购了251万股,达晨创恒以1680万认购247万股,达晨创瑞以1370万元认购201万股。上述达晨系基金在此次定增时认购的成本为每股6.8元。

  现如今,四维传媒不仅出现在了第一批尝鲜做市企业当中,还率先发布了第二轮补充做市库存的定增。券商和四维传媒最后商定的价格为8元每股,根据此前披露的入股成本来看,达晨创投在此次退出的一部分股权中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一位熟悉四维传媒的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去年四维传媒便是在达晨的支持下果断放弃排队IPO改投新三板的,现如今已经有部分股权获得了退出收益,也说明当时的选择没有问题。”除了四维传媒,铜牛信息(430243)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其在8月15日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显示2014年8月14日,公司股票以4.50元/股的价格成交。股东北京高鸿投资管理中心采用协议转让的方式,分别转让85万股、20万股给银河证券、广州证券作为做市库存股。此前,2013年12月25日,北京高鸿投资管理中心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每股1.68元的价格获取了其员工所持的250万股。按此计算,不到一年时间,通过此次转让,北京高鸿投资管理中心每股就实现了2.82元的溢价。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