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弱市私募圈乱象:变花样提业绩报酬“一期产品”异象

黄莹颖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日,一位明星私募基金经理因业绩提成计提方式与客户公开闹翻。在股市持续调整背景下,私募业发生不少奇葩事:有的变换花样获取业绩提成;有的“专心”打造旗舰产品,只图抓公众眼球;有的通过发行新产品计提管理费。

  业绩提成陷纠纷

  “投资人从头到尾都不知情,只是最后才告知,如果赚钱了倒也罢了,但是现在亏钱了,投资人自然怨言会很多。”针对近日猛犸资产与投资人的纠纷,深圳一位中等资产管理规模的私募人士直言。

  从目前已经公开的资料看,猛犸资产与客户的矛盾集中在三次提取业绩提成,投资人都未及时获知。以猛犸资产的产品“光辉岁月”为例,采取的均为“缩份额法”。第一次提取时间为2015年7月17日,提取净值为1.12元,提取后每10000份剩余9785.714份。第二次提取时间为2015年11月19日,提取净值为1.201元,提取后初始万份剩余9653.717份。第三次提取时间为2015年12月18日,提取净值为1.268元,提取后初始的万份剩余9551.698份。截至2月26日光辉岁月净值已跌至0.89元。

  三次提取业绩提成的时间点也是投资人诟病之处。对此,猛犸资产提供的合同中“业绩报酬计提日为委托人赎回日、分红日、清算日或业绩报酬结算日(开放日的前一个交易日),成为业绩报酬计提日。”产品有权在开放日的前一天计提业绩报酬。

  业绩报酬提取在体现方法上有基金份额扣减和基金净值减少两种,这两种方法其实本质一样,只是体现在感知方面会有差异。通常而言,私募基金均在合同内规定了业绩报酬的提取方式以及提取时间。在基金净值创新高后,有些私募基金管理人按月计提,有些则按季度或年度计提。是否仅限于赎回开放日才提取业绩报酬,行业内目前并无统一标准。业内人士表示,猛犸资产的不当之处在于提取业绩过于频繁,尤其是在股市持续调整期,这种做法“不厚道”,而且缺乏事先与持有人沟通。

  3月14日晚间,中国基金业协会发表《中国基金业协会对某私募基金管理人业绩报酬提取情况进行自律调查》的文章。该文指出,近日,有媒体报道,某私募基金管理人随意提取业绩报酬,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基金业协会对有关情况高度重视,已经要求相关机构作出说明,并按程序启动调查工作,对有关情况予以全面核实。基金业协会欢迎投资者和社会各界提供调查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时间市场持续弱势,不少私募产品损失严重,部分私募已经采取不收管理费的方式。“毕竟客户没赚到钱,这个时候减免管理费,客户在心理上会好受些。”深圳一位管理规模偏小的私募基金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一期产品”异象

  私募行业中,与业绩提成相关的事项中,“一期产品”现象也较为突出。此前不少新私募依赖“一期产品”冒尖,规模陡增。2013年的私募单只产品业绩冠军创世翔,当年其旗舰产品净值年增长125.55%,成为股票私募年度业绩冠军。在2013年和2014年间,其规模迅速膨胀,从不到亿元增加至数十亿元。再如2015年上半年业绩一度超越泽熙产品的“清水源1号”,在今年上半年规模增长迅猛,成长为接近百亿元规模的大型私募。

  正是如此,不少私募均视一期产品业绩为“心头肉”。“老板现在就一门心思想把一期产品业绩做好,买股票的时候,基本上都会让一期先买,卖股票的时候让一期先卖,这种时间差往往能让一期业绩比后面的产品多出几个点。”对于公司的一期产品,深圳一家大型私募管理公司市场部人士黄先生并不讳言。

  “一期产品是我们公司产品中业绩最好的,成立到现在只开放过一两次,对新资金申购限制多,基本上是核心的老客户才有机会买到。”黄先生坦言。

  而一期产品的冒尖,对于尚未成名的私募而言,诱惑力更大。“关键是业绩要冒尖,产品业绩能进入年度或半年度的前10名、前20名,各路资金即会蜂拥而至。希望能把一期产品业绩再往前冲一冲,看看能不能进入前20,新产品发行会更顺畅。”规模在数亿元的私募经理李程(化名)说。在投身私募之前,他在业内并无知名度,一直供职于券商等投资机构。

  李程坦言,因“第一只产品就是‘华山一条道’,只能进不能退。私募对第一只产品往往非常谨慎,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将其打造为旗舰产品,为后期发行树立标杆效应,这在业内已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私募第一只产品在规模上往往不大,一般在3000万元至5000万元,有的甚至只有几百万元。”

  冲规模博利益

  事实上,不管是近期陷入业绩提成纠纷的猛犸资产,还是一期产品异象,其症结都在于私募如何生存赚钱。在市场好的时候,私募可以通过提取超额收益业绩提成;一旦市场转熊,赚钱难度陡升,能创出净值新高的私募非常罕见。若只提取2%的管理费,私募日子肯定不好过。

  “比如现在的市场,不要说创新高了,能稳住不亏钱就已经非常不错。相对于我们的规模而言,2%的管理费远远覆盖不了我们公司的运营成本。”李程表示。

  对于私募而言,“规模不仅仅意味着利润,也意味着江湖地位,规模越大,出去说话越硬气。”李程坦言,私募需要一定的规模才能养活自己。

  统计显示,目前95%以上的私募管理规模低于1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低于5亿元。在“公司利润=规模×收益”公式下,较高的管理规模是私募公司在弱市行情中保命、维持公司基本运营的重要因素。据有关统计,被市场广为认可的私募机构,其管理资产规模多在30亿元以上。稳健的业绩与适合的规模,使这些大型私募投资更加从容,形成规模与业绩的良性循环。

  “市场弱势情况下,布局好了能赚大钱,但是募集资金非常困难;而牛市的时候,募集资金容易,但是很容易踩到高点。所以对于私募来说,最好的策略可能就是,在牛市多发产品,保守操作,确保不亏钱,甚至一直空仓,只要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有相对可观的管理费。”广州一位中等规模的私募坦言,疏于规范难免出现乱象,私募行业信息披露、分红制度等方面有待监管进一步加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