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贾康:供给侧改革和未来的投资机会

新浪财经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

  8月25日,由《中国基金报》社主办的“2016中国私募基金高峰论坛暨英华榜颁奖盛典”于2016年8月25日在深圳举行。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供给侧改革和未来的投资机会》。

  以下为演讲原文:

  大家好。很荣幸能参加今天的论坛。我知道这个单元还有好几个专家发言,我尽量说的简短一些,争取用二十分钟把基本观点做粗线条的汇报。涉及的主题是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专家学者我班门弄斧说一下供给侧改革引领背景下的投资机遇。

  首先从背景说起,现在供给侧结构改革已经被表述为决策层的战略方针,背景是十八大之后,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形成了决策上施政的大众方针、核心理念,逐步的清晰化。在制度安排和机制连接方面,从现在国家治理到现代市场体系、现代财政制度,打通到现代政治文明提升的现代发展理念等一系列的表述。

  这个线索的背景旁边是中国经济经历了进入中等收入的阶段转换,2010年回光返照之后,中国已经告别了高速增长,现在增长速度一路下滑。我们现在看到今年最新的报告,上半年两个季度都是6.7%,今年区间是6.5%-7%的中等速度。新常态下,中高速,长是追求探底起稳,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个过程当中的物价、财政收入都是高度关注的相关变量,形成我们的制约条件,政府一方面要履行职能,另外一方面还要支持全国的稳增长。五中全会之后,总书记在财经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前面多次口风之后,给予供给侧结构改革一个完整的论述,话不长,但是五句话环环相扣的形成认识上的链条。第一句话,“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表明中国供给侧改革显然并不否定需求的意义和作用,要继续优化需求管理,但是话锋一转,第二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邓小平南巡确立市场经济模式,这个路径模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个改革够是邓小平说,这个是供给侧和结构性的。

  有一些朋友说是不是太学究气了,听着挺绕嘴,但是这样的制度供给是总书记强调几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之上的,要跟科学政策打通的概念,所以直接标上这是供给侧的问题,是制度供给的问题。而且必然有非常明显的结构性的问题,首先是制度结构,怎么冲破这个制度格局的攻坚克难。第三句话,实现市场经济的,这是全局和长远的过程,我个人理解中国人的这些学理和政策优化显然不能拒绝人类文明一切积极成果,供给学派有他们的贡献,过去学说的评价就是系统性不足,特别是内在的取向是新自由主义,中国人有别于这样的供给体系效率的提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全局和长远放在一起,显然是宏大的多的问题。第四五句话,前面讲经济发力落在可持续增长上,我们已经要把邓小平说的发展是硬道理,也就是科学发展观,这就是问题导向下要解决不可持续的威胁。

  现在的可持续性的新意是把动力机制打通,实现动力体系的转型和升级,这也是过去提到的刘和主任在调研主任给出的口风,当然关系到学理层面对于供需形成的整个体系的把握。最后一句话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整体跃升”,显然要完成三步走的超常规发展战略思维,努力的在继续实施地方政府不约而同认同的跨越式增长、弯道超车的增长,这条路径上从落后状态到后来居上,所以整体跃升式发展必须按照超常规发展改变的状态,常规发展完成不了这样的任务。

  这些已经基本形成了清晰的链条,形成了我们的新的战略方针。我们形成了新供给的框架,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反思必须有合乎时代要求的创新意识。我们从概念到动力的生成、传导、整个动力体系,通盘框架上强调要突破过去需求管理、需求侧的反周期操作的局限性,美国的调控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了主流教科书的范围,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做的有声有色、可圈可点的是一系列供给侧管理的,从制造业重回美国,3D打印机、引领全球高端人才到美国服务,在特定的增长点上,比如说特斯拉,美国给他支持贷款突破瓶颈等等,这都是主流教科书上以前没有涉及的,这就是全局的从原来的下滑、恐慌到稳定,人们经过复苏过程,已经告别量化宽松,继续延续着信息高速公路和其他产业新兴政策,开始考虑怎么防范通胀方面的压力,进入升息轨道。

  中国这方面也有经验,经济学必须认识到,实际上要突破原经济性,把主流经济成果推到更好的状态,生产特征作为原点出发之后,对经济学框架形成更有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为服务实现作用的新的经济学的集大成的成果。我们特别强调中国创新驱动要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打通,这方面要把供给侧改革理解为就是在引领新常态、新阶段的新工程。过去学者有意回避是有特定困难,不像供给侧反周期,非常清晰的一个总量指标之下的种种理论分析,容易做量化的论证,到了供给侧模型都建不起来,论文发不出去,怎么评教授、副教授,怎么评研究员、副研究员?望而却步。我们承认这方面一下建立不起数量模型,但是首先要建立理论模型,供给侧的复杂结构问题可以先在理论核心上浓缩概括为五大要素,劳动力、土地和土地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创新和管理制度,他们对发展的支撑力比较容易体现出特定的力度。

  中国在进入新常态之前就是这样,但是进入新常态的过程中间就感受到,原来的无限供给的低廉劳动力优势迅速离我们远去,它曾经支撑我们走到世界工厂、世界经济总量老二,现在招工难、民工荒、用工贵,现在蓝领、农民工的工资增长速率超过了总体计算的年度工资增长。另外一方面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我们伴随着中国人口结构未富新老的拖累,我们的土地资源还会支撑工业化,还有空间,但是征地拆迁补偿的成本抬的越来越高,靠一轮一轮的讨价还价,不另辟蹊径找不到路的。另外一方面,我们经济生活中常规边际收益也在大量发生,前面三个要素的支撑力的活泼必须起到对冲,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制度创新作为第一大红利,必须调动他们的潜力和积极性。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也是中国攻坚克难的问题。

  我们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五中全会之前,中财办下发给我,让我牵头提供保密的文本,现在过保密期,主题就是“完善供给侧环境与机制,激发微观主体潜力与活力,在引领新常态中打造新动力体系”,我们把供给侧的命题确定起来。我们文本上强调,现在中国的宏观调控必须进入理性,7000万人口必须全面脱贫,必须是精准扶贫。这个精准扶贫哪里是需求管理能解决的问题,就是把7000万人口的贫困因素分析到位,有的是实现异地帮扶,组织力量逐家逐户动员,到了新村以后还得回访,住一段时间又回去还是不能脱贫,要精准扶贫,在这个对症下药的上面要落实成果。另外一个是生存环境不是很容易生存,但是要有专家指导种植业、养殖业必须分析土壤和气候,让他们进入致富的过程。还有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必须要有大病救助和急病救助制度。

  还有山区为主的地方,要想富先修路,突破瓶颈期。在凉山州已经启动了太平洋建设合作的PPP项目,就是要尽快建成五条干道,这才能解决历史性的问题。诸如此类,这种案例在中国有很多,比如说京津冀的一体化方案,我们看到北京所有管理机构两年多时间迁到五环之外,到通州那里,这是逼出来的方案,这是必须接受时间考验和历史检验的供给侧改革方案。我们当年的大飞机项目现在已经进入政治阶段,现在中国取得来自全世界几百个大的订单,没有当年的改革不会有今天的突破,我们看到中国进入新台阶的曙光了。我们还有其他一系列的事情,时间原因不展开说,总体说这个必须强调需求管理中间坚持区别对待的做好供给侧管理,抓好短板,激发现在7000万的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守正出奇,在市场化轨道之上,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初期搞市场经济不是简单照搬其他经济体的经验,必须实现有风险但是一定要做的成功创新,争取成功创新才能出奇制胜,才能在特定约束下面把现代化追赶、赶超的想法做出来。

  我们强调“胡焕庸线”的这些地区,加上经济粗放引起的污染,可以预见很长时间我们伴随着以煤为主这种清洁难度最大,低碳能源严重制约着发展。三重叠加之下,要有这些改革才能实现可持续。

  中等收入陷阱历史考验就在眼前,已经在上个中等收入阶段运行了若干年,但是在往前还有人均国民收入5000美元的一段,我们提升上去才能接触到高收入经济体的下缘,那个下缘还是不断提高的。

  前面所有类似经济体50%不能如愿进去,中国谁能说能够是10%,成功案例的10%里面基本上毫无借鉴意义,都是弹丸之地的小国,稍微大一点的是日本,也只有1亿人口。我们解决中国中等收入的问题是大问题,我们要分解化解这些矛盾才能过这一关。还有一个是怎么走向共同富裕,五中全会强调共享发展,强调优化再分配,都是多年的,但是实际的进展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这方面的成绩。很多东西就说了多遍的“加快立法”,但是直接税方面寸步未动。要解决问题,我们未来要有新的三步走的初步考虑,是框架性的思路。在“十三五”达到全民小康的同事,改革必须取得决定性成果才有后劲,再往后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十年,如果如愿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面二十年还有持续强化软硬实力之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针对人口政策、土地制度改革、金融改革、企业降负、教育和科技改革,通过这些方面来解决问题,必须结合行政、财政、国企、收入分配、价格、投资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

  举个例子,克强总理三令五申的说简政放权,中央的行政审批项目还有400多项,这也是常常的清单,还是感觉审批权多如牛毛。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我们认为一定要结合大部制扁平化改革,对整个行政架构来一个伤筋动骨、脱胎换骨的改造。两级政府都承认大部制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只走出小碎步。我们认为迎接十九大要努力,我们十九大有没有综合配套改革,如果把整个行政架构消肿之后,按照现代国家形成一套真的架构,后面跟着的庙里面怎么安排和尚念经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解决方案。有决定性意义的综合配套改革,如果十九大能够迎来,我们认为才能适合时代需要。

  根据行政架构的消肿,我们体制内人员应该赶快提高工资,现在体制内人员灰色收入没有了,你想一想他们怎么过日子,京城司级人员一个月几千块钱,他怎么带着一家老小过日子。消肿之后,解决把一批人才留在体制内为人民好好服务的问题。

  这是我想向各位汇报的第一个大主题,显然现在到了非比寻常的关键时期和历史性考验关口,我们必须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理性供给管理,更好的针对中国的问题在通盘的理性供给管理的框架之下解决问题,系统性的来提升我们的发展质量,进而全面小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中国梦。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都是一句话说清楚的,我们有三去一降一补,必须在每一个地区和行业有通盘的定制化方案设计,这些才能适合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说到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创新发展的概念之下,我们怎么把握这个发展的机遇、创新可能的空间?我主要从研究者的角度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在市场主体创新方面,首先要有投资方面的路径,显然资本积聚创业和扩大再生产、资本间接融资、上市和法债直接融资,这都是不同路径,我们私募基金也显然是路径,企业要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中国人过去推崇的是取势、看大势,对自己投资领域的规律有把握,还要精术,把细节决定成败的所有做到极致。总体来说,不能要求样样都精通,但是必须在特定偏好领域里面尽量做充分准备。我觉得从全局来看,引领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机遇的这个方面,至少有三大类可以考虑的投资方向:第一是非常清晰的顺应国家政策倾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等等方面,我们如果有优势,一定紧紧抓住政策支持,在这方面把潜在优势变为实实在在的,乘势做大做强。所谓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后面可以加上文化创新产业,并不是简单政策说的表述,但是大致就是这些方向,最关心的应该是看到政府已经配上的这些政策,怎么样得到落地,怎么跟有关方面积极的反映我所在企业和投资主体的相关优势,再对接上这些政策支持。

  第二是硅谷式前沿创业创新的互联网+创新发展,这个创新有很大发展,但是风险也很大。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多少中国企业家调动资金、组织团队在烧钱做互联网创新,真正成功的很少。以深圳为基地的腾讯和杭州为基地的阿里巴巴算是风口上的猪,一飞冲天,但是有多少是失败者。并不是说失败者就倾家荡产,可能这次不成功,再找一个点再来做,要根据偏好来。一些特定的带有前沿性质的投资机遇之外,我认为一般竞争性领域之内的创新升级的发展,中国这个阶段也是俯视皆是。

  第三是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创新升级,中国的改革未必特别顺利,不确定性大家也都有感知,但是你想,有这么十几亿人的世界第一大市场就在我们的生活环境这儿,你只要对应到这十几亿人,其实这也是跟世界连通互动的,这些社会成员老少男女四个字,有不同的特定需求,你只要对应任何一个,我们市场机遇的展开都是相当可观的。比如说中国老年人现在特别看重养生、养老,养老产业的大发展势在必行,中国的短缺经济现在为数不多了,养老产业是非常并且的短缺之所在。北京原来机构养老里面非常好的福利院,前几年接受社会登记捉按照这个情况要排队十年,过了一年说排队已经需要一百年了。

  这种产业需要提供供给,常规产业里面必须要提高素质,要有特别新的一套考虑,这样才能有相对竞争力的方向。很多投资者已经在这里面布局,有他们的一套设计和动作了。像少儿这方面,说到童装以及童车等等用品之外,显然还有玩具,中国的珠三角为主提供着全球80%甚至更高比重的玩具生产,但是很遗憾,我们在这个产业链里面是站在曲线的中间那一段,一旦成功,回报很高的设计、打品牌,像芭比娃娃中国人手上没有。到了后端,市场营销不断出新款,不断超额利润的收入中国人手上没有,我们是终端来料加工,芭比娃娃的生产我们自己只能取得一些加工费等很低的利润,当然也带来了中国本土税收和就业景气,但是我们不能甘心这样,设想一下什么时候中国玩具生产厂家能打造自己的品牌,现在不行,三年、五年行不行?八年行不行?这就是机遇。还有人说,男士需要什么,需要像样的行头,衬衣、皮鞋、西装,中国那么多古典文献里面是不是隐含着男性保健品,一旦发现出来以后,马上对接到现实生活中间满足人群需要的机遇。

  如果作为有钱人,一旦发现这样的线索和努力,在新时代重走屠呦呦引出成功的方向吗,这里面未必有特别高的技艺,但是这里面要有特定的奋斗和努力,去争取找到这种线索,开掘古老文献宝藏里面隐含的机遇和信息。说到女士,大家知道这个商机是非常多的,女士有服装和时尚用品的需求,至少需要化妆品,现在化妆品在几十年改革开放之后都在普遍用,但是有像样的国产品牌吗?但是现在没有,未必永远没有。前一段时间彭丽媛出访,摸出一个国产品百雀灵,这是我小时候就有的,类似这样的产品,我们能不能顺应时代发展,在投资角度抓住潜在机遇,把可能的提升做出来,我觉得这都是适应人群之需要,我们必须考虑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因素。

  房地产业就不多说了,那时候说崩盘一去不回的拐点,那时候分化而已,白银时代有分化之后,还是有北上广深这一轮非常强的热度上升。媒体上所说的普遍社会焦虑,其实有多少人没事偷着乐呀,就看你的布局怎样。中国未来还有三十天的高速成长的发展期,没有多少人说中国房地产走到没有发展机遇的时期,这里面就有一些影响因素。这些都是跟机遇有关,这个几年财富下行,保险业等等高歌猛进,很多公司营业额至少30%以上,利润也差不多30%,甚至有高达40%的,说明中国市场潜力在这方面使保险业碰到了公众的收入总体来说是上升的,中产阶级和中上等收入阶层在上涨,他们的金融意识在提升,同时又有了避险意识,凑在一起,整个经济下行,保险业在高歌猛进,这就是机遇。引领新常态的创新点不是简单的说千篇一律的公式,我们一定要在市场经济规律中有大势的判断,中国必然有走向繁荣昌盛的前景,同时要保持企业家特有的敏感度,可能的机遇要积极审慎的争取抓住,乘势做大做强。

  这些粗浅的看法汇报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