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接盘基金“捡漏”退出潮 新三板操盘手伺机长久期模式

庞华玮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到,2017年新三板基金将面临大量到期,而从处理方式上,这些到期基金大部分将通过延期来解决,只有少部分能够完全清盘。

  而针对这些到期的新三板基金,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捡漏的接盘基金,它们正以比较便宜的价格收集新三板的好筹码,它们最看好“针对创新层的、有可能IPO的项目”。

  到期洪峰

  今年即将到期的新三板基金洪峰,缘于2015年。当时新三板利好消息不断,大量产品在极短时间内发行完毕跑步入市。

  记者根据数据统计,2015年全年成立了2956只新三板概念的私募基金,这一年发行的数量占新三板私募基金总数的42.27%。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都表示,在2015年发行的大多数新三板基金存续期在2-3年。这意味着,新三板基金及专户产品首个到期高峰在2017年达到。

  而2月份联讯证券的研究显示:2015年3533只新三板相关基金理财产品成立,2016年3722只新三板相关基金理财产品成立。截至目前参与投资新三板企业的相关基金理财产品为7501只,包括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以及信托计划。

  根据记者统计,投资期限到期的基金理财产品数量将在2017年激增。仅公布存续期的,2017年将至少有198只到期。刚刚过去的三月份,约有23只基金到期,资金规模达16.9亿元。此外更多的是那些并未公布到期时间的基金。在2017年到期的基金理财产品以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为主。在目前披露到期日信息的179只新三板私募产品中,今年到期的新三板私募基金占了20.67%。

  大面积延期

  4月19日,一位基金公司的负责人林彬(化名)告诉记者:“我们有一个新三板专户今年6月份到期,会完全清盘,收益率高达300%。”

  不过,大部分的新三板基金就没有这么好运了。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延期将成为今年到期的大部分新三板基金的选择。特别是部分2015年高点时成立、标的资质较差的新三板基金,目前就算折价也无人问津。

  事实上,由于新三板流动性不好,除了少数标的很好的产品,大部分基金产品都很难完全清盘,延期成为基金管理人处理的主流。

  “新三板基金到期大部分应该是通过延期来解决。也有的产品是部分延期,只有很少部分是清盘。”林彬表示。林彬介绍新三板基金目前的三种处理方式:“如果到期时能完全卖出,就直接完全清盘;如果有些到期时还有部分股票在IPO排队,只能部分延期,把能够卖的卖了,分给投资者;另外还有些是全部延期,因为有的产品期限太短,比如一年、一年半,可再延期一年或半年,这就是整体的延期。”

  而由于新三板流动性尚未改善,大部分产品都面临无法彻底出清的局面。“新三板基金出现一些产品想清盘清不出去的问题,只能部分延期或全部延期了。”林彬说,“如果有好的标的,基本上还是可以清盘出去的。”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2015年大量期限为2-3年的新三板基金,其实是把新三板当作二级市场来投资,但是新三板的投资更接近PE投资,本应设计更长的期限。

  2016年开始,这种情况出现了改观,存续期超过5年的新三板产品占比开始大幅增长。

  接盘好时机?

  对于到期的新三板基金,有人悲伤,也有人欢喜。

  林彬告诉记者,对于今年大量到期的新三板基金,“现在有些基金在发行接盘基金,现阶段对接盘基金是比较好的机会,可以以比较便宜的价格收集到比较好的筹码。”

  对此,一位负责新三板专户的基金经理也表示,目前有IPO排队标的的新三板基金到期,“此类基金对于所投企业公告启动IPO是较为复杂的心态,虽然投资收益率有望提升,但受制于剩余周期不足,对于此类股票往往不得不忍痛卖出。新三板市场目前较低的流动性使得其很难在短期内大量卖出,如果有剩余周期较长的基金,以折价方式受让这一部分股票是很好的吸筹方式。”

  “我们已经在发接盘基金了。” 林彬向记者表示:“我们不是整体的接一个到期的基金,而是接那些到期基金的某个项目。”他表示,接盘基金比较看好“针对创新层的、有可能IPO的项目”。

  据记者了解,这类接盘基金较多是新发行的基金,且大多是期限较长的基金,比如5年期的基金。

  林彬表示:“我们发现期限为1-2年的基金,都是把新三板当作二级市场在玩,如果发5年基金,就是把市场当作PE股权在玩,要赚钱就没问题了。”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