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股票型私募如何应对“一元效应”

好买财富 曾令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所谓“一元效应”就是当投资基金,净值在1元附近时,最容易遇到赎回。如果建仓时下跌,后来回到1元附近,更是大幅赎回的时候。相信在上个3000点附近,即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左右成立的基金,如果2018年有下跌,现在回到面值附近,目前大概率会有赎回。
  在那个时点的投资者,或者也在思考“走,还是留”。这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来:在今年一季度私募证券产品业绩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却出现缩水。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显示,截至2019年3月31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为2.11万亿元,较2月底下降45亿元,较2018年年底下降1284亿元,下降幅度为5.73%。
  这是一个普遍且符合人性的现象。行为金融学把这叫作“锚定现象”:我们的头脑会通过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产生偏见——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已知数值作为“起始值”,而这个“起始值”会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这就是典型的“锚定效应”。投资人往往会将历史净值、历史业绩、自己投入成本作为“锚”。
  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那么私募如何应对呢?从现在的运作来看,基本上有两类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采用安全垫建仓。比如在1.02以下,20%的仓位,1.05以下50%的仓位,1.1元以上仓位的上限打开。这种方法有个好处就是大概率能把底线守住,不致于在市场超预期的回撤中措手不及。坏处也很明显,在上涨市场中净值涨得慢。假如遇到建仓时大涨,而后下跌调整的情形,很容易辛辛苦苦做到了1.1元以上,一夜回到解放前。从长远来看,控制仓位是损害投资收益的。同时,客户把钱交给基金经理,长期保持低仓位,也不符合买股票型基金的初衷。
  第二种方法,就是注重客户深入沟通,让客户明白和认可权益类产品的特点,让长期的钱进入权益类资产。随着私募的壮大,头部私募对这方面越来越重视。淡水泉、高毅的中后台人员占比超过50%。在对投资者的服务、信息披露上,做了很多工作。越来越多的公司都有公众号,这些重视客户维护的公司做得都不错。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任一时候买入公募偏股型基金,持有一年正收益的概率为50%,如果持有3年,则上升到80%,年化收益均在20%左右。
  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
  笔者曾经统计过从2001年12月31日到目前,在月频数据之下,投资者任意一个时点买入偏股型基金,持有一年正收益的概率70%左右,如果持有3年,则上升到80%左右。持有时间长,是应对风险的良好方法。考虑到私募的特点,持有3年正收益的概率更高。一个投资品的风险有多少,除了和买的品种有关,也和投资的期限相关。
  基金要不要赎回,有两层最大的逻辑。第一,市场大的环境不友好了,得赎。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曾开玩笑说:股市曾“预言了过去5次经济衰退中的9次”。经济学家的预测也不可靠。分析公司Ned Davis Research的研究表明,对于可追溯至1970年的7次经济衰退,经济学家(就共识而言)实际上一次都未预测出来。对于市场的预测是神做的事,倒不如把眼光放在能够把握的事情上,如估值水平等。第二个逻辑是基金变差了。这里面可能是基金经理变更,也可能是公司治理出问题,也有可能是投资方法失效了。
  对于私募公司而言,投资者沟通也是投资能力的一环。管理好客户的预期,力争客户的持有期和投资者的周期相契合。投资者购买基金的时候,也应该把眼光放在私募公司的管理能力、投资风格上面,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市场判断的上面。只有这样,投资者和私募公司才能双赢。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