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再造央企竞争力? 机构系专家畅言国资改革重心

王博21世纪经济报道

  按照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公开说明的数据,2015年,中央企业有6对12家企业完成了重组,涉及至少27家上市公司。

  其中央企合并一直是2015年市场关注的焦点,比如,中国南车与北车合并;国家核电与中国电力合并;南光集团与珠海振戎重组;五矿集团与中冶集团重组;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重组;外运长航与招商局集团合并等。

  对于目前的国企改革,外界如何看待。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理杨德龙、方正证券研究所所长高利。

  再造央企竞争力

  《21世纪》:关于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副书记肖亚庆提到的“央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主动作为。”您觉得具体措施应该是什么?

  林采宜: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具体到国企来说,需要的是效率和资源配置。这里的资源配置首先是能力资源配置,如果国企领导都是官员,我很难把他当做专业人才,他的经营理念和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经营理念完全不同。效率则与国企的激励机制有关。

  杨德龙: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是去产能,像煤炭、钢铁、有色、化工这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淘汰一些落后产能,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改善行业的盈利状况。在这些行业中有很多的央企,它们要主动地改革,为供给侧改革做贡献。

  高利:央企在产能过剩的行业里占比还是非常高的,它要承担改革的责任。这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市场和经济趋势逼着它们必须改革。

  《21世纪》:关于去年中央企业整体利润出现了负增长,您觉得包括央企在内的国企,改革的重点到底在哪里?

  林采宜:改革的最大重点是改变经营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个政府官员首要是廉洁,因为是纳税人养他;而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首要任务是创造利润。如果企业不断亏损,就应该让他下课,哪怕他一分钱都不贪。所以激励和约束机制非常重要,超出的利润应该在薪酬里得到体现,而亏损的话就应该把职位让出。作为一个国营企业的经营班子,就应该用企业家的法则去约束和激励他,而不应该像对待政府官员一样。

  其次,国企不应该再享受垄断的制度红利,它已经享受了60年,该开放了。国企应该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学会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杨德龙:目前是经济转型期,很多传统行业增速放缓甚至面临亏损。我认为,还是要提高行业集中度和龙头公司议价能力,从而改善供需关系,提高盈利能力。对于国企来说,管理效率要提高,比如人员臃肿,官僚主义,对市场反应迟钝。另外国企还存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它不像民营资本那么明确。国企老板本身是半个官员,比起企业家更像是代理人,他的经营目标和企业目标不一定一致。所以管理机制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激励都是为了改变现状。

  高利:产业结构上要去产能,体制上股权层面、机制层面、人才引进等等都要改。

  国资委转变核心

  《21世纪》:肖亚庆主任说,在下一步改革中国资委自身要做好转变的问题。就您的理解,国资委自身的改革重点应该是什么?

  林采宜:我觉得国资委应该作为一个股东,按照公司治理结构的规则参与管理,业绩考核而不是人事管理。这就要党政分开,政企分开。

  杨德龙: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对企业更多的是财务投资收取回报,管理的话交给管理层,做好监管和考核。

  高利:国资委前段时间推出了改革,一个是国有资本投资,另一个是国有资本的运营公司,它把很多国企的股权收集起来,用一个专门的公司来管理股权,通过这种运营的方式来把国有企业盘活。

  《21世纪》:去年有6对12家中央企业重组,有没有哪一家的重组您觉得效果明显,或者影响深刻?

  林采宜:没有。在我看来都是巨无霸,在垄断市场上不断做大不应该是国企的主要目标。

  杨德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南北车合并。李克强总理在国际上也不断提到中国高铁。南北车合并提高了中国高铁在国际上的议价能力,拿到了很多大项目,也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很多机会。

  高利:重组大概有两类,一类是经济周期下降时,逼着你必须合并,比如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重组、五矿集团与冶金科工重组;另外一类是为了保持全球的竞争力,通过做大央企,减少内耗,增加国际影响力,比如中国南车与北车合并、国家核电与中国电力合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