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兴业全球程亮亮:有了“先挣他一个亿”的目标之后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想做世界最好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他一个亿。”

  2016年华人首富王健林的霸气语录近日在网络上不胫而走,这位以287亿美元资产位列《福布斯》排名全球第18位的富豪对那些想当首富的年轻人提出建议。而这个“小目标”也让网友震撼到不行,纷纷表示啥也不说了,这就回去制定小目标。

  或许王健林自己也未曾料及这样一句鼓励年轻人的“鸡汤”会成为网络流行的段子。但是不得不承认,有明确的目标和渴望几乎是每一个成功人士都具备的优秀特质之一。在股票投资过程中,有着这种要赚一个亿目标的投资者同样比比皆是,但是为何多数个人投资者最终都在这个光辉目标指引下沦为了资本市场中被收割的韭菜呢?

  问题的症结可能就出在有了目标之后却不具备与目标相匹配的目标管理能力与执行能力。王健林口中的一个亿小目标背后是百亿千亿甚至更多的大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一个亿小目标制定之后的执行。

  当我们制定了要在股票市场中赚钱的目标之后,如何投资便成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所在。如何筛选出合适的投资标的,用何种方式决定买入或者卖出,设立好止盈与止损点等等,繁琐的投资决策过程中最难做到的恐怕就是执行,对投资纪律的严格执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尽管几乎所有的个人投资者在决定买入一只股票时都会在心中默念跌了多少就卖,涨了多少就卖。但是真正做到的寥寥无几。有统计数据显示,几乎80%的个人投资者在面对手中持有的盈利的股票与亏损的股票的卖出决策时,都会选择卖出盈利的,继续持有亏损的。因为多数人会认为盈利的部分是该得的,而亏损的部分必须赚回来,即使价格早已触及了最初设定的止损线。

  用行为科学的理论来解释的话,这其实是人的一种所谓“有限理性”。美国管理大师、著名管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曾经凭借这一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根据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论,人们在做出一项决策时,往往容易止于那些会在当下最让自己“满意”的方案,而非理想中的“最优方案”。在上述案例中其实就是选择性的分开视角,而不是整体视角的最优选择。从而背弃了自己当初制定的纪律,最终影响到当初目标的实现路径。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投资中都很难逃脱“有限理性”的魔咒,而极少数能够克服的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投资界的大师,譬如巴菲特。巴菲特曾说过,他的成就要归功于两点——自律和他人的愚蠢。

  普通投资者难以回避的执行力问题,也更凸显了纪律和制度的重要性,这也是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优势所在。凭借严格的投资决策和风险控制机制,机构投资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个人在决策中的“执行力减弱”问题,更稳健地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