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基金发行贵精不贵多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自从监管层放开新基金发行审批以来,基金公司上报新基金的热情节节攀升,以至于有媒体报道,监管层开始对基金公司上报产品进行窗口指导。从产品审批制时抱怨监管过严,到放开后“堵单式”的上报产品,再看看一只只规模萎缩、半死不活的僵尸基金,部分基金公司确实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家的发行策略。

  Wind数据显示,2015年基金公司上报了1926只新基金,有1402只产品获批。而今年以来上报数量已经接近1600只,获准发行的产品有800多只。一些基金公司采取打包上报产品的模式,一次性上报十几只甚至几十只。据媒体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有4家基金公司上报新基金数量超过50只,上报数量超过30只的公司也有10家。

  今年无论股市还是债市均缺乏系统性机会,基金公司为何还有如此高的热情发行新基金?据了解,委外投资是最主要的原因。很多公司针对以银行为主的机构的委外资金定制产品,一家一只自然会产生大量的新基金,甚至有的基金公司提前预备起新基金的“壳”资源,方便委外资金的快速成立。这些产品很多带有自动清算条款,旨在委外资金撤资后可以自动清盘。

  在常规产品大面积滞销的情况下,基金公司将基金发行资源向委外投资倾斜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基金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热门基金往往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无论是早年的QDII基金出海亏损过半,还是前几年的短期理财基金蜂拥而上最终昙花一现,无不印证了这一“魔咒”。实际上,好的基金产品的生命力在于业绩和产品定位。如曾经的华夏大盘精选,在产品设计上甚至可以说尚有瑕疵,但凭借出色的长期业绩一度长时间拥有“神基”的地位。而余额宝则是产品定位制胜的典型案例,货币基金的业绩大同小异,但支付宝余额理财的定位决定了其庞大的客户资源。

  因此,基金发行贵精不贵多。在委外投资盛行的背景下,基金公司被迫“滥发”产品情有可原,但千万不要沉迷在发行狂欢中迷失了方向。毕竟,基金的发行需要资源,基金公司的品牌同样是资源。投资者评判一家基金公司优劣的标准是优良的长期业绩、齐全的产品线和周到的客户服务,而不是看谁家的基金数量最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