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ETF的优势及投资者该如何使用?

中国基金报

  ETF(Exchange Traded Funds)全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特殊类型开放式基金。ETF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申购、赎回以一篮子股票为对价,并且可以做到变相T+0交易,是当前运作效率最高的一类场内基金产品。在美国市场ETF已成为投资者的宠儿,不但规模屡创新高,并成为高收入、高知阶层的投资必备工具。ICI研究发现,持有ETF基金的家庭整体收入、家庭金融资产较高:持有ETF家庭的年收入均值为11万美元,而所有美国家庭的年收入均值仅有5万美元。同时,持有ETF家庭的接受4年大学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65%,而美国所有家庭这一比例仅有32%。

  在海外大众普及率极高的ETF似乎在国内却遭遇发展瓶颈,大多数投资者看到ETF三个英文字母就本能的犯怵,认为ETF应该是专业投资者的专属产品,实际上大众投资者也可以轻松玩转ETF,且ETF相比其他公募基金产品在成本、交易便捷性等方面有着诸多优势。

  (1)较低的运作和进出成本

  ETF的低成本表现在低固定费率和进出成本两个方面。以国内ETF为例,在固定费率方面,ETF的管理费和托管费合计只有0.6%每年,仅为其他类型指数产品的一半左右,相比主动基金更是仅为三分之一左右,此外极低的换手率和交易佣金率让ETF每年相比主动基金的交易费用节省比例可达90%以上。在进出成本方面,ETF免申购、赎回费,二级市场交易仅收取券商交易佣金,且无须缴纳印花税,而场外基金则要收取超过1%的申赎成本。

  (2)组合和净值透明,风险收益特征稳定

  ETF每日公布申购赎回清单(PCF),持仓组合非常透明,且由于基本满仓运作,其跟踪误差在所有指数产品中是最低的,保证ETF风险收益特征能够始终与标的指数保持一致。同时,交易所每间隔15秒就会更新ETF参考净值(IOPV),相比传统场外基金的未知价原则,ETF投资者更方便锁定自己的成本与收益。

  (3)交易便捷性

  ETF兼具一级市场的申购、赎回机制和二级市场的买卖机制,使得其交易便捷性大大提升。且由于实时套利机制的存在,二级市场价格与净值的偏离度不会太大,有利于投资者控制成本。同时,由于场内电子化交易的普及,海外发达市场ETF甚至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交易,大大提升了全球投资者的交易便捷性。

  ETF虽然是被动指数工具,但并不意味投资者只能被动持有ETF,实际上ETF应用场景非常多样化,除折溢价套利、期现套利、ETF期权套利等专业性较高的投资方式外,投资者也可以使用ETF进行如下应用:

  (1)波段操作的便捷工具

  ETF基金由于跟踪误差小、交易便捷、进出成本低,非常适合交易型投资者进行“波段操作”。投资者无需判断个股特殊情况,只需在自己认可的市场“相对低点”买入或申购ETF,在合适的位置卖出即可,有效避免了“赚了指数不赚钱”情况的发生。而主动基金由于仓位不透明、基金经理主观影响等情况,并非市场择时的最佳工具。

  (2)资产配置的底层工具

  目前海内外ETF工具已非常丰富,除权益ETF外,债券ETF、商品ETF、外汇ETF等也层出不穷,且各大类资产ETF已逐步细化到各个风格与领域,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ETF实现全球化大类资产配置。同时,海外市场当前盛行的“核心—卫星资产配置”策略即以ETF为主要标的:即投资者把绝大部分资产投资于指数ETF,这部分资产称为“核心资产”,主要目标是分享市场收益;其余资产进行主动投资,分别投资于各类风格的基金或特定股票,以求获得超额回报,这部分投资称为卫星资产。

  “核心—卫星资产配置”将主动投资策略与被动投资策略有效结合起来,兼备“指数化投资低成本、风险收益特征明确、长期收益可期和主动投资获取超额收益”两方面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了在有效控制相对投资风险的前提下获取超额投资收益的机会。

  (3)ETF作为仓位管理的蓄水池

  ETF不但可以用来波段交易和资产配置,其在投资管理中也常常起到“蓄水池”的作用,尤其部分投资者偏好使用ETF来管理其组合仓位。例如,某投资者原仓位比例不高,但近期该投资者对市场走势由中性转为乐观,计划将权益资产的比例提升至一定水平,但投资者在短期内一时半会难以找到足够的个股标的来配置,此时就可以通过配置高流动性的市场代表性ETF来实现权益资产的风险敞口,以分享股票市场成长带来的投资回报,避免“踏空”的尴尬局面。当找到足够的可投资标的后,投资者可以将资金从ETF逐步向潜在意向标的转移,实际上此处ETF起到了投资管理的“蓄水池”作用,极大地便利了投资者的仓位管理工作。

  (作者系广发基金数量投资部 副总经理兼基金经理罗国庆) (CIS)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