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基金经理对于基金选择来说有多重要?

基金吧

  基金经理是一只基金的代言人,很多时候基金经理的品牌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基金本身——投资者追随基金经理的行踪进行投资,而不管他管理的是什么样的产品。

  基金经理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按照基金经理的履职流程和管理模式,可以把他们分为两大类:个人管理和集体管理(或者叫资产池管理模式).

  个人管理意味着这支基金的所有资产配置都与基金经理密切相关——无论是大类资产配置,还是细类品种选择,以至于具体的交易时机。

  而集体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有人(比如投资决策委员会)决定大类资产配置范围,有人(比如行业研究员)提供具体的备选投资品种,基金经理的任务是在限定的框架里“跳舞”——做资产配置的微调,以及按需从股票池或其他投资品种池里选择品种构建组合。

  由于公募基金追求稳健的特点,大多数公募基金都采用第二种管理模式——这意味着,基金经理的作用其实是有限的。而私募基金多采用前者,其投资风格以及业绩受基金经理的影响较大。

  不过,无论何种管理模式,过度扩大或过度贬低基金经理的作用都不合适。这种夸大或贬低,最终就就表现为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基金经理无用论,另一种是基金经理万能论。二者的差异在于对市场有效性的认识上。那么,市场是有效的吗?

  统计研究表明,股票市场遵循的应该是随机漫步的变化方式,不存在明显的模式。任何所谓的依据某种固定市场模式来获利的策略都被证明是无效的。但另一方面,过度迷信市场的有效性有时候又会出错。

  滋维.博迪在《投资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位经济学家在街上散步,他们在人行道上看到一张20美元的纸币,其中一位要去捡的时候,另一位却说:“别费劲了,如果是真的早就有人捡走了。”

  他讲这个故事的是要告诉大家对市场有效性的过度迷信会导致不当结论。事实上,单纯说市场的有效或无效都偏于极端,市场从长期和整体上来说有效,但在局部和短时间内又可能无效。对应于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也是一样,基金经理从整体和长期来看其主动管理的效果并不显著,但在短时间内、或对于部分人的长时间内却效果显著。

  马可。卡哈特对美国1962-1987年间的共同基金业绩稳定度进行分析标明,运作满1年的基金的业绩分化较大,但运作满5年基金的年收益率则显著趋同。

  这说明长期来看,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效果并不显著。这一点在国内基金上也表现地非常明显。我们用不同长度的收益期间计算出年化超额收益率标准差逐级减小,即运作1年期间基金业绩的分化较大,但若运作满5年,则业绩分化显著减小。这表明国内基金的长期业绩趋同趋势也是很明显的。

  大多数情况下,基金经理并不能改变市场规律,他们不是上帝。但是另一方面,卡哈特的研究也表明,存在着一小组特别优秀的管理人,他们可以一直战胜市场。比如彼得。林奇,约翰。坦普顿等。对于上述基金来说,我们更倾向于认为不是他们找到了市场的秘密而是他们的勤奋、智慧帮助他们抓住了市场的变革。国内也有类似的基金经理。但是要记住,这一类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是庞大的基金经理群体中极其少的一部分。将寻找这样的基金经理作为投资目标,其成功概率虽不比中彩票大奖更低,但也高不到哪儿去。

  所以,大部分基金经理并没有持续跑赢同行的能力。更何况,基金经理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他们的变更太频繁了。截至2011年底,基金经理管理同一支基金的平均年限仅为1.82年,这意味着如果你投资一个基金超过两年的话,多半都会遭遇一次基金经理变更,而持续投资一支基金超过两年,是持续投资的基本要求。

  所以,仅仅盯着基金经理投资,也不靠谱。

  (原文转载自:马永谙-智能投顾)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