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研报信息辣么多 基金经理最看重啥?

基金吧

  最不缺资讯的人

  世界上最不缺资讯的人,大概就是基金经理了。每一天,他们都会被海量研究报告轰炸。

  然鹅,要挨个儿看完这么多研报,肯定是做不到滴。真的,每天不吃饭不睡觉也做不到!

  辣么,基金经理怎么看研报,是不是就看个目标价格,如果现价10块,目标价20块,那就全仓干进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辣么基金经理基本可以下岗了……

  这个问题咋解决呢?要么挑着感兴趣的行业看看,要么挑靠谱研究员写的看看咯。今儿个,详细给大家叨叨这个事儿。

  研究报告怎么看?

  基金经理面对的领域有两块,一块是熟悉的,一块是不熟悉的。

  对于熟悉的,基金经理心里基本上有谱,只要看看研报披露的行业最新动态就可以啦。一篇研报洋洋洒洒几千字,其实关键的信息就那么几句,很快就能做到心里有数。不然的话,直接给研究员打个电话也OK,巴拉巴拉两句话就讲清楚啦。

  还有一种需要重视的,就是研究员观点的重大变化,本来是看好某个公司或者行业,突然改看空了,这种观点变化的逻辑是什么?或者,本来预测盈利50%的,突然改口说可能亏损30%,到底经历了神马?这个肯定是要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的啦。

  对于不熟悉的领域,如果自身覆盖比较少,或者是比较新的领域,就需要借助外部分析师的支持啦。基金经理在这些领域,往往以持有白马龙头股为主。牛市至少能跑赢平均涨幅,熊市也比较抗跌。不过呢,要敢于重仓黑马股,还是必须自己了如指掌啊。

  所以有基金经理说了,多数情况下,只是挑选一些优秀分析师的报告或者特别感兴趣的行业报告来阅读,一般关注报告中涉及产业和公司经营的敏感信息,判断和预测主要还是靠内部研究。

  目前,很多基金经理本身就是做研究出身,行业、数据会看得细,经常会提一些很细的问题。有些研究员擅长基本面分析,有的擅长趋势投资,只能有所侧重的消化吸收。

  决策靠自己

  投资界的前辈说过,分析师的工作主要是设法收集可能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和估值的各种信息,并根据合理的逻辑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至于估值问题,恐怕在每个市场的证券分析界都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市场未知因素太多,政策变化太快,谁能说得准呢……

  有人曾向经济学家许小年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熊市中分析师应该如何作为?许小年的回答是,“卖方研究员实际上并不需要推荐目标价和估值区间,而是只需向买方提供精准的数据和合理的逻辑,至于对估值的判断应该由买方通过分析自行得出。”

  分析师辣么多,对于同一个事件,每家的观点都不大一样,该听谁的,不听谁的?

  比如,某家公司的产品突然出了个黑天鹅,股价哗啦啦砸了个跌停板。这时候,分析师也会邮件简评和微信轰炸,收盘后还会组织各种电话会议,市场上一片人心惶惶。是赶紧穿好跑鞋逃命呢,还是拿一个大筐逆市抄底呢?

  分析师说啥的都有,那么基金经理就要自己判断了:公司业务会不会遭到毁灭性打击,是长期性影响还是短期,其它业务能不能把损失补回来……这些方面,就要仔细询问分析师的重要假设是如何得来的,是否经得起逻辑上的推敲。

  如果得出的答案是正面的,那就抄底吧。如果无可挽回了,那就赶紧撤吧。总之呢,反应要快,因为其它人也快得很,你太慢了的话,无论是买还是卖,都要落下一大截了。

  追涨杀跌忙些啥?

  还要纠正市场上一个常见的错误观点:基金经理每天都在追涨杀跌。

  其实吧,大部分基金经理都不大盯盘的,具体怎么交易,是由交易员负责的,基金经理只是负责决策而已。

  辣么,基金经理在交易时间做啥呢?

  早上8:40-9:15开晨会,然后就开盘了。上午以看报告、内部交流为主。中午往往会有上市公司、券商研究员来路演。聊聊最近的市场状况、公司业务,看看有啥新思路。下午听路演多一些,主要看对市场的判断预测,或是观点有什么变化。如果认为某个行业有机会,或者研究员观点有重大变化,会专门请研究员、行业专家来路演。

  小伙伴们这下明白了吧,研究报告是基金经理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具体的投资决策,还是要靠自己做决定。按照研究报告来交易的,还真没见到哪位真正赚钱了……

  (原文转载自:万家基金)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