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手如何制定自己的基金投资计划?

天天基金网

  基金是家庭理财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不过投资基金并不简单,需要几年的时间不断学习才能深入了解。新手入市初期就会面临一些难题,比如买什么,何时买等等,从因果关系上讲,我们应该先了解自己,再了解市场,最后再决定买什么、如何买的问题。

  不同人群应该有不同的投资侧重,别人的方法也不一定适合你,今天开始用几篇文章讲一些基础的基金知识,主要是帮助新手以及一直没有找到合适方法的投资者。

  一、基金大分类:平时我们所说的基金一般是指公募偏股型基金(包括偏股混合型、股票型、指数型),偏股型又可以细分为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由于偏股基金受股票市场影响很大,所以投资难度也比较大,大家都知道股市流行一句话:七亏二平一赚,大部份人都在亏钱,而偏股基金和股票也有很多相同点,造成很多人的基金收益并不理想,在实际投资中遇到的困难也很多。

  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新手们往往高估自己,低估市场,风险意识不足,过度追求短期收益,追涨杀跌等,最后造成有人投资5年还在亏损中,还有大部份投资者收益也是平平,所以希望新手们入市之初不要想着追求高收益,学会保护本金,虚心学习非常重要,一定要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投资。

  第二是风格确认:初次买基金不论在哪个平台,都会被要求填写风险评测,这是一个自身的风险评估,是检测自己最好的方法,正常每年会要求更新一次,希望大家认真对待。评测之后请牢记自己的风格,在未来一年内请不要偏离这个风格太远,否则可能会有让你难以承受的痛苦,之前没有认真填写的可以去重新评测。

  评测中有几个重点:投资经验、风险承受力、资金量和年收入;

  1。经验丰富的人自然会敬畏市场,应变能力也强,而新手对市场了解不足,所以经验少的更应该从稳健做起。

  2。风险承受力,这是决定风险承受力最好的指标,有的人只能接受10%损失,而有的可以接受30%,风险承受力是后期选择基金的先决条件。

  3。资金量和年收入,一般资金量大的喜欢偏稳的投资,资金量小的可以更积极。

  三、投资方式:

  基金投资方式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定投、长线、中线、短线,不同方式对应者不同的人群:

  定投是最简单的投资方式,适合大部份人,定期投资可以解决择时的难题,平滑了风险和收益,定投最大的难题在于坚持,更多定投内容可参考:基金定投36问!

  长线的难度系数仅高于定投,也适合新手投资,在基金选择上与定投相似,都是以长期业绩为主,稳定性非常重要,要少追热门基。择时方面主要是从大周期考虑,尽量在市场中低位加仓,避免在高位加仓即可,之前已发过多篇长线文章,最近也会整理出长线投资36问。

  中线的难度就比较大了,不仅要择基还要会择时,优点是操作灵活,可攻可守,不过新手参与中线容易形成短线交易,过于关注1年内的排行榜和追涨杀跌,所以新手要少做中线,最多用少量资金来学习即可。

  短线方面,其实基金不适合短线交易,特别是场外基金由于交易费用高且盘中不能操作,所以短线投资者即使买基金也是以场内基金或者股票为主。另外短线投资的难度非常大,对技术和心理素质要求很高,99.9%的人都不适合做短线,即使有十年股龄的人短线也不一定做的多好,所以希望新手们尽量放弃这一想法,不要想着追热点、牟暴利等不切实际的想法。

  在此我把不同方式所需要的条件做个表格,大家对照一下,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以上表格显示,决定选择哪种方式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想法,而是能力。但是在现实投资中,很多新手都喜欢做短线,根本没有量力而行,一开始就选择中短线的高难度投资,甚至有人根本没想过用何种方法投资,只看涨的快就跟风购买,由于缺乏相应知识,亏损严重或者套牢后就长期装死不动,也有人因此绝望而离开市场,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

  本文只想让大家正确看待投资,先从大局出发对自己的有个清晰的定位,后期再加强相关技巧的学习。最好先从简单的方式开始,在掌握一套稳定的盈利模式之后,再逐步加大投资难度,另外不同方式之间也可以相互融合,比如定投+长线,长线+中线等,把长线稳健部份做为长期底仓,中线积极部份做为浮仓灵活调整。

  综合以上几点,新手要先从大局认识自己,再去学习相关技巧,最后根据自身风格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和基金组合,拒绝盲目投资与短线思维,一旦制定自己的投资计划之后,不要轻易去改变它。不过知易行难,投资道路上有很多诱惑,实际投资又会遇到各种问题,后期我们再总结基金投资中易犯的错误和应对方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