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节前散户众生相:被动套牢or淡定持股 持币观望or转战理财

张忆 史庭琦中国证券网

  沪指出现十八阳夹一阴的罕见走势后,进入了持续一周的回调。

  本周海外市场大幅走低又拖累大盘震荡下行。

  节前这般忽热忽冷的行情真!磨!人!

  眼看春节假期就要来了,届时大盘将休市7天。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持股过节还是持币过节?

  对此,记者近日走访了沪深多个券商营业部,采访了大量投资者。

  我们采访发现,

  行情的分化使得投资者持股或持币过节的状态更加分化了。

  这些分化不仅体现在投资风格上,也体现在不同资产级别上。

  持股:被“深套”裹挟的被动 VS 淡定从容顺应市场

  “今年这种‘史诗级别’般的走势,往年不多见。”沪上一80后投资者李先生郁闷地表示,虽然行情看似壮观,但自己却没从中赚到钱。

  有类似感觉的投资者不在少数。记者在走访时发现,投资者普遍认为,年初市场分化严重,“漂亮50”和“要命3000”频频被投资者用来吐槽年初这波难以操作的行情。

  “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的思路没调整过来。他们还是比较喜欢活跃交易、有想象空间的个股,就想追逐新奇的题材。”招商证券(600999,诊股)深圳益田路营业部机构业务负责人姜超告诉记者,虽然有不少投资者看到了市场风格的转变,但一时半会儿难以调整过来。因此,今年节前也有不少被“深套”的散户投资者,被动持股过节。

  的确,被动持股与否,还取决于投资者的风格。姜超表示,从风格来看,由于个股走势分化的严重,一批偏好白马股的散户投资者比较倾向持股过节。

  沪上一做量化价值投资的徐女士就表示,今年年初这种分化的市场对她影响不大。“我的模型关注重点在个股的业绩和估值上,因此虽然近期个股出现明显回调,但尚未触及我设定的回撤线。”她淡定地表示,暂时不会进行减仓操作,持股等待节后年报的机会。

  部分金融资产并不高的小散更多地选择顺应市场趋势。“什么板块和品种的趋势好,他们就去买什么股票。”姜超告诉记者,这类型投资者现阶段持有银行、地产股相对较多。

  记者从营业部了解到,偏向中长线投资的高净值投资者仓位与去年底相比并未明显减少。“这些客户底仓成本并不高,因此虽然市场持续回调,但他们并未明显减仓。” 沪上一大型券商投顾表示,还有少量激进类投资者在调整期内对绩优股进行了适量布局。

  持币:忍痛“割肉”VS 两袖清风转战理财产品

  分化行情中,不管是散户还是高净值投资者,选择持币过节的也不在少数。

  “之前指数天天涨的时候,我的票几乎天天‘沉睡’。后来指数下行了,我的票终于‘醒了’,但跌得比指数还猛。”沪上一90后投资者方先生告诉记者。于是,上周他决定割肉离场,节前还是以观望为主。

  另一85后投资者张先生也表示,在今年沪指首度收阴的次日,自己就明智地适当减仓。“节前行情我不打算参与了,等节后先观望下行情如何走,再决定要不要再次进场。”

  沪上一家中型券商投顾认为,上周在个股急跌、业绩爆雷等因素影响下,此前亢奋的市场情绪显著回落。虽然这一情绪落差会逐渐修复,本周海外市场大幅下挫的影响也会逐步被消化,但是,适逢春节假期,短期内市场情绪较难回到正常水平。从该营业部的情况来看,目前选择持股过春节的散户并不在多数。

  前述投顾人士还表示,对于偏好于小盘股、风格快进快出的投资者而言,他们并没有很明确的持股或者持币过节的概念。

  高净值投资者中同样存在轻仓观望的现象。姜超表示,目前市场缺乏一个领涨的主线,不少投资者处于观望阶段。沪上某券商投资顾问指出,不少做短线的高净值投资者自今年初起就处于轻仓或空仓的状态。

  “去年底至今的市场,对短线的操作要求很高。市场风险偏好忽上忽下,板块轮动速度过快,很难操作。”一高净值投资者在受访时表示,他轻仓观望的状态将持续至节后。 姜超告诉记者,市场的风格轮动、转换,个人投资者是很难把握的。对于高净值个人投资者来说,持大量资金来回找轮动是很难跟得上节奏的,他们本身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以他所在的营业部为例,今年以来,高净值个人投资者(一般定义为持有金融资产达300万以上的投资者)更倾向于购买一些股票类的公募或私募基金。

  “这类型的客户在选择产品时,并不仅仅聚焦于收益率多少,更加在意产品是如何取得收益率的。他们会研究得比较细,看底层资产的质地,也会更加信任信用较好的大型券商或者银行渠道的产品。”姜超说。

  招商证券益田营业部高级财富顾问孙华雯表示,结合市场情况和假期因素,短期内固定收益类产品而非权益类产品会更受欢迎。据其透露,以近期发行的1个月期固收产品为例,收益率大致在4.8%左右。此外,投资者也可以考虑操作便利、安全性高的短期国债逆回购。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