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内地企业扎堆港股IPO:资本变现压力隐现

李维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一方面与当下境内IPO监管审核趋严且窗口收紧有关,另一方则源于诸多拟IPO企业背后股东资本的变现诉求。

  香港市场正在成为更多内地企业的上市选择地。

  9月3日,猫眼娱乐正式进入香港联交所IPO聆讯的处理程序。

  猫眼娱乐的赴港上市并非孤例,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Wind数据发现,仅9月份以来就有不少于7家处于港股IPO聆讯“处理中”状态的内地公司更新其公告。

  而此前一个月,新三板公司也成为赴港上市的项目池,有多达11家新三板企业提交赴港上市申请。

  分析人士指出,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一方面与当下内地IPO监管审核趋严且窗口收紧有关,另一方则源于诸多拟IPO企业背后股东资本的变现诉求。

  IPO规模缩水促奔港上市潮

  多家内地企业正在向港股市场扎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Wind数据发现,截至 2018年9月4日,处于港交所IPO聆讯“处理中”的内地企业数量多达78家,而8月份以来更新公告或招股书的就多达28家。

  在扎堆港股IPO的企业中,不乏明星企业的身影——9月3日晚,主打互联网购票的猫眼娱乐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请。

  无独有偶,8月23日已通过港交所聆讯的内地互联网巨头美团点评9月初启动IPO路演,其9月4日更新的招股书显示,美团点评在2018年前四个月实现营收158.24亿元;而9月3日,大型火锅连锁企业海底捞也通过了港交所聆讯,招股书显示海底捞2018年上半年营收达73.43亿元,同比增长54.40%。

  一方面,内地IPO审核政策的趋严或成为部分企业转投港股IPO的原因。

  “大发审委上任后,对拟IPO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等十分看重,而不少企业也因为种种原因上会被否。”上海一家券商投行保代表示,“相比之下,港股对于企业的包容性更好,上市效率也更快。”

  记者统计Wind数据发现,今年以来沪深两市的IPO规模的确出现缩水。2018年前8个月内,沪深两交易所合计首发公司达77家,合计募资1028.54亿元,两项数据分别同比下降74.76%和34.57%。

  此外,内地IPO的过会率也在进一步下降。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IPO过会率仅为50.66%,较去年的76.31%下降了25.6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内地企业的纷纷赴港上市,也与不同交易场所间的互通政策推动有关。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仅8月份就有包括纳尼亚、盛世大联、新东方在线等不少于11家新三板或前新三板企业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而这一趋势背后正是新三板市场与香港市场的互通合作——今年4月21日,股转系统与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根据全国股转公司与港交所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欢迎对方符合条件的挂牌或上市公司在本市场申请挂牌或上市,股转系统不会设前置审查程序及特别条件。

  而在信息披露方面,股转系统则豁免了挂牌公司筹划发行H股期间的停牌义务,但要求其需要及时披露重大信息。不过记者发现,仍然有更多新三板公司选择了先摘牌、再进行港股IPO的申报。

  事实上,香港市场政策预期的确定性以及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走弱,也是新三板公司“用脚投票”的原因。

  “香港市场的政策确定性相对更强一些,新三板融资比较难,而内地IPO又容易受到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的影响。”9月4日,一家拟在港股上市的新三板公司董秘表示,“但我们的上市诉求又很迫切。”

  值得一提的是,港交所给予部分行业的制度红利也是不少内地公司赶赴港股的原因。

  今年4月,新修订的主板《上市规则》及《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正式生效,重新明确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条件,并为未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申请预留了制度空间。

  这一政策直接吸引诸多生物科技企业的申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截至9月4日,处于聆讯处理中状态并隶属于“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的拟IPO内地企业多达6家,数量仅次于消费者服务和软件服务行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