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探寻企业创新应有之义

邓建峰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书名:《源创新小典》

  作者:【美】谢德荪、张力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从历史经验来看,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也源自创新。创新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家企业而言,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当前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创新的重要性是衡量一家企业,能否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持续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一家企业社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对于创新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特别是对于企业创新而言,各方面的理论较多。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谢德荪历经20年,梳理中美两国多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创造出企业破局理论——“源创新”。在他提出的理论中,商业创新可以分为流创新与源创新。流创新中的“流”是“节流”的延伸,指能改善现有价值链的创新活动;源创新也可以直译为颠覆性创新,指从无到有的创新。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创新思考者的基本思维品质,目标是要帮助思考者应对未来问题。在由谢德荪所著的《源创新小典——未来企业的成长密码》一书中,他对源创新理论开辟了一种全局解读“创新”的方法论,对各类创新行为做了清晰划分及价值阐释,并对具有投资价值的“源创新”战略提出了清晰的实施策略及概念模型。

  通过很多企业的经历可以知道,企业创新性需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动力,也是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状态的重要方法。企业的创新思维要求我们在创新中寻求发展,使之成为促进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模式改变的重要手段。只有让创新思维成为一种工作习惯,积极转变思维习惯,竭力突破思维定势,努力掌握创新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勇于用新思路谋求新发展,敢于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才算真正具备了创新思维、掌握了创新思维方法。

  从流创新向源创新的转变,是创新思维的转变、创新能力的加强。源创新不是简单等同于企业要彻底摒弃现有的创新方式,而是要走出舒适区,勇于闯荡“无人区”,培育更多的技术、理念、模式。源创新着眼点是开拓新市场、创造新价值,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书中指出,流创新的着眼点是产品改进、流程改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价值链上的优化工作。苹果公司通过设立App闭环生态系统,成功将硬件的销售变成了内容提供商的终端,这样苹果公司就变成了平台,让参与双方都正向互动。

  由于源创新是从无到有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争议,经济回报也不会即可兑现。这就要求无论是市场空间,还是政策导向,都不妨带着宽容的态度,以面向未来的眼光,给新生事物一些时间,为创新模式保驾护航。源创新是推动一个新理念价值的实现,从而提供社会价值。作者认为,可以把所有成员分为两类团体:第一类团体是这个新理念价值实现的直接得益者,第二类团体是能够帮助这个新理念价值实现的提供者。源创新推动者通过平台,用自身的核心能力把这两个团体连接起来,有效平衡两个团体的利益,促成网络成员的协同效应。很自然地实施源创新战略,其基础是两面市场商业模式。

  中国企业应努力向价值链的头部奋进创新,形成“源创新”,促进诞生出更多真正属于本土企业的技术和理念。作者认为,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目前存在过度追求快速套现等短期行为,这种投机是在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对中国的创新环境实质上起到了负面作用。有些企业创新做的是“从0到1”的事情,是理念、技术、模式的创新,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更多是“从1到N”的简单复制,所以在创新的道路上,有的企业成了新理念、新模式的“诞生地”,有的则成了“复制工厂”。后者短期内可能依靠人口红利实现迅速增长,但前者则能真正引领时代的浪潮,突破性地打造更优越的经济模式,形成源创新。

  当前,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着企业新的商业模式、商业思维的发展。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中国企业在互联网应用上的创新活力与成就有目共睹。不过,作者指出,一些“一窝蜂创新”同样令人担忧。从共享单车到直播答题,模式很单调,轨迹很相似:新风口一经出现,企业和投资者就会蜂拥而至、跑马圈地、疯狂砸钱,竞争呈现同质化、低质化,创新更无从谈起。盲目地跟风模仿,既伤害企业的创新热情,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持续培养。

  企业创新的核心是创造价值,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卓越价值的创造能力。企业创新解决的是价值创造的问题,企业要选择为谁创造价值、创造什么样的价值。由此形成的商业模式创新,是所有企业经营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企业家必须掌握的思考逻辑。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对创新要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市场风口总在变化更迭,但源创新的价值及其为企业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是持久的。通过本书,作者希望以开放的方式与众多企业共享理论成果、探索实践方式,共同努力解答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考题,助力中国的创新发展,这也是企业进行源创新的应有之义。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