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明显改善 监管层将持续强化政策协调

欧阳剑环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欧阳剑环)为阶段性总结宣传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果,落实《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定期发布普惠金融白皮书”要求,银保监会牵头编写《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下称白皮书),拟于近期出版。日前发布了白皮书摘编版。

  白皮书具体介绍了普惠金融发展的举措和成效,客观分析了当前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思路。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当前薄弱领域金融可得性持续性提升,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成效明显。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国标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35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1699.05万户。

  薄弱领域金融可得性持续提升

  白皮书显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主要取得了五方面的成果。一是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营业性网点22.76万个,较2013年年末增长8.5%,银行业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99%。

  二是薄弱领域金融可得性持续提升。截至2017年年末,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74万亿元,较2013年年末增长73.1%;为1521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较2013年年末增长21.7%;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30.95万亿元,较2013年年末增长48.2%,

  三是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提供线上信贷服务;银行业持续减费让利,降低普惠金融融资成本。

  四是金融扶贫攻坚成效卓著。截至2017年年末,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496.96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607.44万户,占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5.81%。

  五是金融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逐渐改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日趋完备,风险分担机制不断健全。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白皮书分析,当前普惠金融面临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服务质量、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消费素养等五方面挑战。

  白皮书指出,应对现存问题与挑战,要突出抓好普惠金融供给体系、产品服务体系、政策环境支撑体系、风险防范和监管体系、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统筹实现“普”和“惠”的双重目标。

  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成效明显

  对于颇受关注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该负责人介绍,银保监会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可概括为五方面。

  一是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强化监管引领和考核,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二是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政策,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业务设立专门的考核指标;三是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指导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四是引导银行业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五是强化部门联动和政策合力。

  在强化政策协调方面,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将持续完善差异化的货币信贷政策、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发挥政策合力,精准激励引导金融机构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优化政策传导机制,避免政策传导偏移,确保最终目标受益。完善政策评估机制,及时采用量化方法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后评价。

  经过各方努力,当前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覆盖面稳步提升。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国标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35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1699.05万户。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46万亿元,同比增长16.03%,较各项贷款同比增速高3.92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1481.99万户,同比增加317.88万户,阶段性完成了“两增”目标。

  在监管指导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制定了合理管控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18家主要商业银行8月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6.295%,较一季度降低0.465个百分点。其中5家国有大型银行8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18%,比一季度下降0.69个百分点。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上述负责人表示,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针对小微企业、农户、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短、小、频、急”的金融需求,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打造专属产品服务体系。例如,开展续贷业务创新,缓解小微企业贷款到期资金周转难题,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率,目前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均已开展续贷业务;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丰富价格保险、指数保险、制种保险的种类,2017年共开发出农业保险产品1714个,涉及215类农产品,价格保险标的扩大到4大类72个品种。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