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机构详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方略

以组合模式操作 有望创造超预期收益

赵中昊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合同总金额为7150亿元,其中4166.5亿元资金已到账并开始投资。机构人士认为,以养老金为代表的长线基金有望创造超预期的投资收益,豁免于高频考核压力必定能释放更多优势,从而对资本市场形成某种“逆周期”调节;投资方式上以“直接投资+委托投资”的组合模式。

  有望创造超预期投资收益

  兴业证券王德伦团队告诉记者,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在短期内对稳定市场预期有一定积极作用,可在较大程度上修正前期悲观情绪。长期来看,未来几年内,拨付国有股减持收入可以补充全国社保基金,不断形成入市的常态流动性。

  从标的上看,多行业的低估值核心资产和中小创成长股龙头可能是本次险资配置的方向。

  中信建投证券策略组组长张玉龙认为,养老金入市将进一步增强机构投资者的绝对收益性质和低风险偏好属性,助力市场风格由公募和散户主导的风格向“绝对收益特征”切换。

  从政策取向及试点表现来看,张玉龙认为,养老金入市的投资风格和策略将大概率与社保基金相似。当前养老金投资偏向于低估值、优业绩、高分红的中等市值公司股票。结合行业及配置风格来看,虽然相对保守和低贝塔的稳健投资风格是其主流配置特色,但传统的周期蓝筹(资源、金融)并没有获得更多青睐,除医药、食品饮料、纺服等消费行业外,部分新兴产业(如TMT、电子)的投资意愿也较为强烈。

  除养老保险基金外,其他长线资金,如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基金等已陆续进入资本市场。王德伦团队认为,此类长线资金具有存量规模大、投资期限长、现金流入稳定等优势,专注力和持久力是其与生俱来的优势。长久来看,有条件创造超预期的投资收益,豁免于高频考核压力必定能释放出一种“制度红利”,从而对资本市场形成某种“逆周期”调节。

  “直接投资+委托投资”组合模式

  王德伦认为,从投资方式来看,养老金投资方式不能打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信托贷款投资管理暂行办法(2016年修订版)》中“直接投资+委托投资”的组合模式。

  具体来说,直接投资由社保基金会直接管理运作,主要包括银行存款、信托贷款、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基金、转持国有股和指数化股票投资等;委托投资由社保基金会委托投资管理人管理运作,主要包括境内外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以及境外用于风险管理的掉期、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等,委托投资资产由社保基金会选择的托管人托管。

  兴业证券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底直接投资资产9,414.91亿元,占社保基金资产总额的42.35%;委托投资资产12,816.33亿元,占社保基金资产总额的57.65%。而2003年(也就是国务院颁布《关于改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第二年),委托投资资产仅318.87亿元,占比24.07%。可见,更多倚重委托投资渠道是本次养老保险基金入市后可能的选项,这有助于分散投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王德伦认为,当前养老金入市的背景有一定特殊性,包括纾解股权质押风险、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科创企业,以及建立健康的市场预期等,也不能排除这类资金同近期从中央到地方成立的多层次多品种基金一起,以直接入股方式“精准滴灌”一些上市公司。

  “这并非毫无先例,全国社保基金于2015年6月就曾战略入股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后者约5%的股权。”王德伦表示。

  张玉龙认为,从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低于社保基金年化收益率来看,其投资风格更为谨慎。低风险偏好属性叠加对“赚钱效应”的诉求将使得其风险资产配置节奏与基本面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做好全国统筹规划及精算平衡

  兴业证券认为,当前基本养老金的投资管理面临提升收益性和加强安全性、流动性管理的艰难平衡。

  从总量来看,随着抚养比的下降,基本养老金面临的收支缺口会逐步增大,为缓解财政负担必然面临提升资金收益的要求,但是由于当前实行的现收现付制度,导致资金面临较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压力,而提高收益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提高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但中短期权益资产尤其A股的波动较大,提高配置比例必然增加组合的风险暴露,资金安全性受到影响。

  从结构来看,基本养老金当前并未实现全国统筹,而是省级统筹,因此出现部分省份养老金已无结余,依托财政补给或养老金调剂,部分省份因抚养比较高、结余较高、可支付月数长,从省级角度可以对结余资金进行长期投资,但是如果后续面临资金的调剂会导致投资期限缩短,因而增加资产配置难度。

  因此,兴业证券认为,完善基本养老金的投资管理最重要的步骤是在全国层面做好统筹规划及精算平衡,在此基础上再设置资产配置目标并进行投资管理。

  此外,常春藤资产合伙人王成认为,随着养老金逐步成为股市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在股市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层面上,要尽量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防止人为因素造成股市巨大波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