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科创板领衔 资本市场改革亮点纷呈

徐昭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18年行至岁末,展望新的一年,宏观经济与股市运行将遵循什么主线,哪些机遇值得投资者期待?本报今起推出年终报道,从资本市场发展与监管走向、宏观经济运行、上市公司行业格局、公私募机构、股市投资体系等角度,剖析热点,前瞻市场。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科创板无疑是明年资本市场改革最大的亮点。科创板对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各层次市场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理清,改革将推向深入。这些将是明年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头戏。

  科创板蓄势待发

  “科创板可以尝试类似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同股不同权的制度。”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A股市场可借鉴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市场的经验,在制度设计上对优质科创型企业更有吸引力。同股不同权可以有效避免股权被过度稀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同时,潘向东认为,可以考虑实施差异化入市制度。科创板旨在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必须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与战略定位。可以考虑在盈利状况、研发能力、股权结构等方面作出更为妥善的差异化安排,增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此外,可以适当降低投资者门槛,既要培育机构投资者,也要吸引价值型投资者。

  中原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博建议,设计好科创板上市门槛。首先是突出技术优势和知识产权在IPO过会审核时的权重,如对近3年来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估,核定技术类无形资产价值;其次是对研发费用占比提高要求,如近3年年度研发投入不少于营业收入的15%,核心技术占比不低于营业收入的12%。同时,应加强对大股东控股权的约束。上市企业控制性股东在IPO过程中存在的任何严重违法违规问题,需交回可控权重对等的IPO募集资金并接受罚款;若存在失信、隐瞒行为,一经查出,可在一定时期内禁止准入。用于质押、担保的股票权重,不得重复使用,不再具备相应投票权。

  此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方面表示,通过发行、交易、退市、投资者适当性、证券公司资本约束等制度,以及引入中长期资金等配套措施,增量试点、循序渐进,新增资金与试点进展同步匹配,力争在科创板实现投融资平衡、一二级市场平衡、公司新老股东利益平衡,并促进现有市场形成良好预期。

  同时,上交所理事长黄红元就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等事项听取业内意见时表示,上交所将抓紧方案的制定和推出,稳妥推进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相关工作,待方案制定完毕后将履行报批程序,并公开征求意见。

  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

  以注册制为基础的科创板将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格局,各板块之间的定位、新三板改革等有望成为明年资本市场改革重点。

  “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来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大格局已经确立,工作的重点将放在完善机制、优化结构、可持续发展上。”潘向东认为,在股权市场,应继续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主线,丰富完善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开放一揽子方案;在债券市场,可以考虑扩大债权市场的参与主体范围,提高除商业银行之外的投资者比重,为个人投资者的参与提供渠道,提高场内、场外的流动性。

  “我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目的在于扩大直接融资、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负责人田利辉建议,形成公开市场价值投资体系,加快实现注册制在科创板运行,提升三板市场交易量和活跃度,加大区域股权市场建设力度。

  专家建议,新三板市场制度改革应进一步提速,可适当调降投资者门槛,加快推出精选层。

  专家建议,转板制度建设可先从区域性股权市场与新三板的转板制度建设着手。同时,区域性股权市场应进一步完善自律监管机制,建立自律监管与行政监管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

  基础制度改革再发力

  除了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明年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也将亮点纷呈。

  “当前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田利辉认为,例如,细化上市公司股票质押制度,如何通过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解除股票质押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如何防止纾困行动中的利益输送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继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逐步形成价值投资体系,实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环境。

  完善退市制度将持续推进。王博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设计,出台细则明确退市要求,设置退市前的预警系统。

  股份回购相关制度将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认为,应加大公司回购股票的信息披露力度,充分说明回购数量、持有时间等信息,尤其是企业再融资时要充分说明回购理由和目的。

  潘向东建议,进一步丰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处置方式,建立与完善库存股制度,促进股份回购健康有序发展。

  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正持续推进。王博表示,目前关于沪伦通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做市商系统测试已经完成,经纪业务通关测试即将开始,首批挂牌的中、英企业名单也将发布。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将不断加快。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