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李扬:上市公司债券违约近2500亿元 处置机制必须跟上

程竹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22日在“2018中国债券论坛”上表示,今年债券违约的总量大幅度增长,违约结构从非上市企业向上市公司蔓延。

  李扬指出,从违约数量上,101家违约企业中,有84家企业不是上市公司,仅有17家属于上市公司;在违约金额上,非上市公司的违约金额为1075.7亿元,上市公司的违约金额为2457亿元。

  李扬认为,今年债券违约变成一个普遍现象,并呈现六个特点:

  一是,债券违约品种更加多样化、全面化、泛化了,这说明,违约已经成为市场的一个非常大的普遍性的事实。

  二是,行业集中度较高,制造业比较突出。

  三是,民企占比大幅度上升。2015年当违约在中国市场上出现的时候,主要是国企,现在则是民企。

  四是,从非上市企业向上市公司蔓延。由于违约的泛化,违约在各个领域、各种市场、各种产品都有发生,开始从非上市企业向上市公司转化。向上市公司转化,接着就有连带的效应,应当说,今年大股东质押所带来的现金流的阻断,带来的股市流动性干涸,就与违约有密切的关系。

  五是,违约以无担保债券为主。但这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债券通过自身的信用来反映收益和风险特征,投资者根据这些做投资选择,那一定首先是无担保的债券率先违约。

  六是债券违约地区分布“无问西东”,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都在发生。

  李扬指出,关于债券违约,应该关注违约的处置问题。如果说债券违约是一个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环节的话,违约的处置必须跟上,否则,违约就蜕变为灾害。但遗憾的是,债券违约出现后,违约后面的处置机制却没跟上,违约处置进展缓慢、回收率低;不同主体缺乏约束;地方政府干预违约债务;市场化、法制化处置违约债券的经验不足,导致目前违约的消极作用比较突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