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详解国资创投崛起之路

形成投资逻辑 布局海外市场

吴瞬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40年,也是深圳民营经济发展的40年。创业投资对深圳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创投业是高风险行业:被投企业九死一生,创投机构身经百战。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成立于1999年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的创投机构之一。深创投的发展史,是国内创投业发展的缩影。

  回望来时路,白云深几重。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20年的发展,深创投已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逻辑,并已在海外布局。

  始于深圳

  “国内大部分创投机构还是从深圳起步的。去年是深创投成立20周年,今年也是深圳很多知名创投机构成立20周年的日子。”倪泽望表示。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创投业仍是一片处女地。但是,国内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亟需一批市场化的创投机构。这些机构可以带动社会资本进入被投企业,支持创新创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倪泽望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20年前整个创投市场还不发达,很多优秀人才带着项目汇聚到深圳来,发现找资金还是很困难。“当年企业主要的资金支持还是靠政府财政,但光靠政府财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深圳专门成立一个风险投资工作组,在研究全球创投商业模式后,率先把硅谷的创投商业模式引入深圳。”

  由于当时国内创投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当时在深圳要成立创投基金很不容易。倪泽望坦言,深创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在成立之初无法严格按照基金管理模式运营,只能先成立一个公司制的投资机构。“深创投在成立时还不能受托管理社会资本的钱。注册资本金7亿元,其中深圳市政府出资5亿元,其余的从社会募集的2亿元也基本是国有企业出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创投开始了探索和崛起之路。倪泽望表示,为满足相关政策要求,在借鉴海外成功创投案例的基础上,深创投一成立就导入创投要素和基因。

  倪泽望认为,深圳当初对深创投体制机制的设计是非常有远见的。“包括当年制定的投资相关决策流程和激励约束机制等,基本是按创投模式去做的。深创投能走到今天并取得相对比较好的业绩,在当年就奠定了基础。”

  目前,深创投这样一家国资创投,已发展成为以创投为核心的综合性投资集团,管理各类资金总规模约3907亿元。

  兴于专业

  回顾多年来的发展,“众星环绕”可能就是深创投的标签。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底,深创投被投企业数量、被投企业上市数量均居国内创投行业第一位:已投资项目1131个,累计投资金额约530亿元,其中168家被投企业分别在全球16个资本市场上市,317个项目已退出(含IPO)。

  细数深创投投资过的明星企业,似乎都与高新技术相关,风格上明显“偏硬”“偏专”。众多明星企业的成长,成就了深创投的优异业绩。

  倪泽望表示,随着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到来,2020年将是创投机构实现退出的“大年”。“在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深创投一家机构就投资了近10%的公司。”倪泽望透露,深创投一直在重点关注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与国家核心技术相关的行业。“这是深创投的传统。这几年,我们在半导体、生物科技这些行业布局的项目非常多。面对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机遇,大批企业得到了IPO的机会。”

  能长期关注硬科技企业,深创投靠的是对“专业”这个词的透彻理解。倪泽望表示,对科技创新领域,深创投研究得比较透彻,深创投研究中心有五六十个博士后。“这些博士后都是理工科背景,专门研究各细分行业。通过研究带动投资,我们才可能将投资重点集中在大科技上。”

  现在,创业板注册制首批首发企业已上市交易。深创投投资企业上市数量正持续增长。

  迈向全球

  倪泽望坦言,经过多年发展,深创投最大收获不在于取得多少经济效益,而更在于助力行业成长。经过20年摸索,以深创投为代表的众多深圳创投机构形成了一套本土创投机构的打法。“因为20年前,谁都不知道创投是怎么回事,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慢慢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

  围绕创投主业,深创投近年来不断拓展创投产业链,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业务迅猛推进。倪泽望表示,当前深创投正在整合资源打造平台化战略。“我们希望把这个行业的资源整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不只是投钱进去,还要给企业带来更多资源。这样的创投机构才有更顽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现在的市场竞争不仅是资金的竞争,更是服务能力、资源调动能力的竞争。”

  倪泽望说,被投企业是深创投的宝贵资源,还没有被很好地整合起来。“被投企业之间是可以形成业务合作的。在这方面,我们已在深度挖掘、寻找路径了。我们的会计师、律师团队可为被投企业提供服务。”

  此外,倪泽望也意识到当前国内传统创投机构与外资创投机构的差距,主要是在海外市场拓展上。因此,深创投也在不断发力国际化战略,迈向全球。“深创投在海外已开始布局,在美国、欧洲、以色列都已开始开展业务。这两三年,我们慢慢地摸清了这一领域的打法,形成了一套逻辑。”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