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繁荣”难挡颓势 美元永远第一绝非宇宙真理

中国经济网

  对美元地位的讨论最近又呈热络之势。在美国经济趋稳之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莲·邰蒂摆出捍卫姿态,直言“美元的地位难以撼动”。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杰弗里·弗兰克尔有不同见解:美元永远是第一,这绝非宇宙真理,想想英镑的历史就知道了。

  对美元的质疑

  引发吉莲·邰蒂撰文的诱因来自尼日利亚央行不久前的表态。尼日利亚央行副行长金斯利·莫哈鲁承诺,要把尼日利亚43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将近1/10换成人民币。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去年12月3日发布的消息虽然没有受到媒体的热炒,但意义却不容忽视:去年10月份中国货币在全球贸易金融交易中的份额为8.66%,已经超越欧元。

  有分析称,一种在国际贸易中起到有效作用的货币需有两大特征:首先是由大贸易国本身发行。其次,该货币要能像商品一样保值。

  但现在,美元的保值功能正在逐步弱化。美联储大规模印发美元,削弱了美元对其他商品的购买力,导致许多贸易大国在必要时使用其他货币。

  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攀升的政府债务、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以及政治上的僵局,这些都促使经济学家和投资者们警告:美元地位将长期衰落。

  尼日利亚和其他国家热衷于减少美元头寸,并避免与摇摆不定的美国政策捆绑在一起。

  国际原油市场一直以美元结算,但前不久沙特已表示,要摆脱美元。俄罗斯之声评价称:“如果全球原油交易中看不到美元,估计美元就将失去其作为基础货币的地位”。

  其他货币对美元的挑战也在发起。花旗银行官方预测2014年底,英镑对美元汇率将涨至1.70。众多分析师认为,1.70是英镑对美元汇率在金融危机后最高的水平,一旦突破这个阻力位,将形成一个新的趋势。

  捍卫者的声音

  认为美元地位难以撼动的声音有以下事实支撑。

  目前,全世界只是0.01%的央行外汇储备是以人民币形式持有的,而美元所占比例为62%,欧元为25%。不过,人们却忽略了在2005年美元所占比重约为67%,2000年为71%的事实。

  经济学家埃斯瓦尔·普拉萨德的观点更让人感到意外:“全球金融危机增强了美元在全球金融中的主导地位。”因为“当世界上的其他人想要避险的时候,就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促使美元趋稳的部分原因在于,其他有竞争力的货币正在竞相贬值,像欧元和日元。

  新兴市场想要更安全的资产。流入的资金倾向于抬高汇率,威胁出口,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政府倾向于用本国货币购买外汇来限制本国货币升值。为防止外国资金出逃,这些政府认为建立巨大的外汇储备作为保险措施是必要的。这些都客观上会扩大对美元和美国国债的需求。

  这些举措所带来的效应在新兴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印证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为什么会在这些国家引起那么大的金融动荡。

  美元捍卫者的自信还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美国正在复苏,美联储正在缩减资产收购规模,这些动态对美元汇率起到了支撑作用。

  “繁荣”难挡颓势

  虽然美元有所企稳,但在有的专家来看,这也难改衰落的趋势。

  杰弗里·弗兰克尔证实,1976年以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角色一直在缓慢减弱,国际上用美元作为外汇储备、金融交易计价、结算贸易等的工具以及货币市场载体的程度远不如1945—1971年布雷顿森林时代的鼎盛期。

  同时他也指出,这一衰落过程并不是一路向下。以作为各央行储备货币的国际使用以及作为外汇市场载体的标准看,美元坠落速度最快的阶段是1978—1991年和2001—2010年。在这两个时期之间,即1992—2000年,美元的衰落之势出现了显而易见的反转。1992年,在各国央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中,大概只有46%是美元,但在200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约70%。接着,长期衰落趋势恢复,现在又有趋稳之象。

  但美元永远是第一,这绝非宇宙真理。19世纪拥有顶级地位的是英镑,但在20世纪上半叶就被美元超越。美元也有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一天,虽然不是今天。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布勒哲尔国际经济研究所研讨会上表示,美元的支配性地位是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根源。需要一种超国家货币来代替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以防止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去年比特币走俏成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元的不满。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场披着货币外衣的圣战,目标是美联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