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广州财政局长:卖地收入扣除成本后10%用于保障房

严丽梅羊城晚报

  广州“两会”召开在即,全社会对政府“钱袋子”的集中关注无疑让广州市财政局局长袁锦霞和她的团队压力骤增。尽管如此,昨天袁锦霞和她的一班同事仍接受了羊城晚报等媒体的采访,积极回应记者抛出的一个个热点问题。

  A:三年内政府债务靠啥减六成?
  靠的是广州不断增长的综合财力

  在2013年11月底举行的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副市长陈如桂介绍,截至2013年6月底,广州市政府债务余额是2593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是1973亿元。陈如桂透露,广州市有一个计划,到2016年政府债务减去60%,不仅可以按合约还本付息,还有可能实现提前还本。
  广州凭啥能在三年内把政府债务减去六成?袁锦霞表示,从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的表态看,广州市对化解政府债务是充满信心的。“我们分析过,未来几年,广州综合财力是不断增长的,综合财力不仅包括公共财政,还包括政府性基金,也包括土地出让金,虽然土地出让金是专款专用,但如果你原来的贷款是用于城市建设,就可以使用土地出让金。我们还有一块资金,就是这两年清理出来的财政存量资金,也就是以前我们说的财政结转资金,都可以用来还债。还要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提升还债能力。盘活资产,强化资产、资源管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大债务化解力度。”袁锦霞这样介绍。
  “化解债务不是说没有债务,而是说让债务规模在可控范围内。我们争取到2016年底,把政府存量债务减去60%。”袁锦霞解释,政府存量债务就是按照审计署2013年公布的、截止至2013年6月份的数据。

  B:巨额土地出让金去向不明?
  卖地收入属政府性基金专款专用

  2013年广州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再创新高,全市卖地收入达838亿元,较上年大增115.2%。
  不过,在这一数据公布后,有社会人士指出,广州土地出让金去了哪里不清楚;其中有多少用于保障房建设,不清楚。因为,查阅已公开的《广州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预算草案(未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和《关于广州市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只看到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土地储备与开发、地铁建设、偿还政府性债务与城市建设资金以及廉租住房建设、三旧改造、教育支出等方面的数据总额,没有看到数据明细。
  对此袁锦霞解释:土地出让金收入属于政府性基金,必须专款专用。按照政策规定,卖地收入在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支出等成本后才是净收益。对于净收益,必须按照国家政策进行三个方面的计提:一是计提教育资金,占净收益的13%,这13%里面还要拿出30%的部分上交省财政,计提的教育资金作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之一;二是计提净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三是计提净收益的10%用于保障房建设;还有就是用于城市建设支出等方面。此外,保障房建设中还有一块资金,来自住房公积金中的一块增值收益,即除了公积金管理费、风险金外剩下的全部,都是用于保障房建设。因此,保障房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多渠道的。

  C:用财政的钱要有评价效果?
  首试出国经费绩效评价

  广州市在“三公”经费公开方面一直领跑全国,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三级政府“三公”经费信息全面公开的城市。昨天,袁锦霞表示,今后,“三公”经费预决算信息公开会是一种常态化、规范化状态,接下来是公开的内容怎么样不断细化的问题。
  据袁锦霞介绍,这次提交给市人代会审议的广州市本级部门预算有一个亮点,就是在部门预算中单列出了会议费支出,这在广州部门预算编制中是首次。
  不仅如此,针对目前公众越来越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问题,2013年广州在这方面也实现了新突破:不仅对全市112个部门的122个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还对市林业和园林局、市体育局开展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另外还邀请第三方专家开展对2014年的再就业等10个项目的预算绩效评审工作。也就是说,广州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已经从点到面覆盖推开。
  而据广州市财政局绩效评价处处长洪剑平介绍,今年,广州将试点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与广东省财政厅一起,制定“三公”经费绩效办法。这已经被列入广州市财政局今年的工作计划,并且,已确定将首选出国经费进行试点。

  巨额土地出让金去哪了

  教育
   计提教育资金,占净收益的13%,这13%里面还要拿出30%的部分上交省财政,计提的教育资金作为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之一;
  农田水利
  计提净收益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保障房
  计提净收益的10%用于保障房建设;还有就是用于城市建设支出等方面。
  说明
  保障房建设中还有一块资金,来自增值收益,即除了公积金管理费、风险金外剩下的全部,都是用于保障房建设。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