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民营担保公司陷生死局

钱秋君华夏时报

  民营担保公司将死,还是个伪命题吗?大浪淘沙,自是一个成熟行业的必经阶段。

  “请看看民营担保公司老总在接受采访时的态度:他们无精打采,甚至连之前抱怨的愤慨都没有了,他们剩下的只有对记者采访问题‘是或否’的机械回答。”一位常年混迹于担保行业的圈内人士,向记者如此形容。

  其中一些人认为,即使是耐心地回答记者的问题,也丝毫不会对当前的窘境有所帮助;而另一些人则更有理由拒绝回答,曾在这个圈子里赔得盆干碗净的老总们更不愿自揭伤疤。

  本报记者在通过对北京、天津、上海、福建等多地多家担保公司的采访中发现:民营担保公司的倒闭潮正在继续,与此同时,备受打击的担保公司老板们正在努力找寻出路。

  目前的出路,一条在于康庄大道,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主,逐渐收缩民间担保业务。但银行渐渐缩减与担保的合作;另一条羊肠小道,在于继续开辟民间市场,但变异的高利贷还能玩得转吗?

  现状调查

  陈朱(化名),两个月前他名片上的头衔还是北京一家担保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公司地处北京东三环繁华商业地带,他掌控一个将近10个人的金融服务公司、一连串可以拉关系的客户名单、一帮银行里需要维护的人脉资源,和一辆他非常钟爱的高配辉腾。

  一年前,在本报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曾用20分钟时间特意介绍他的车:“低调的奢华,就像我的生意,不动声色地挣大钱。”彼时的陈朱,在担保行业如鱼得水。现在的他,辉腾还在,只是生意不在了。

  以往每年这个时候,陈朱本应带着妻儿出国旅行,但现在,他却在折腾公司的破产手续。“公司经营出现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之前有半年的时间歇业,现在看来,继续耗下去的意义不大。”陈朱说。

  事实上,在刚入秋的北京,歇业倒闭的民营担保公司不在少数。“我周围干这行的不是在家歇着就是跑路了,手机能打通的少。”陈朱坦言。原因在于,现在担保行业处在很尴尬的位置。

  在陈朱看来,这是“多面受压”。一是去年以来企业倒闭、跑路的较多,企业无法还款,损失全部由担保公司埋单。二是担保公司违规操作风险爆发,截留企业贷款放高利贷,都被曝资金链断裂。三是银行与担保的合作放缓,甚至中止合作,但担保公司还要为企业付息,以维持企业的银行信用,防止银行收回授信。

  “现在银行对银担合作交易及授信规模都有所下降,只有少数几家银行还维持着合作。”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人士坦言,但保证金(银行根据不同的担保公司风险分类)也都从之前的10%-20%提高到现在的30%-40%。而且之前不限制的行业现在也开始限制了,比如钢贸类,银行是绝对不会碰的。

  而这场“担保圈危机”的风险尚在暴露过程中,对金融机构来说,意味着考验才刚开始,也暴露了其内部风险控制的漏洞,考问着银行追求放贷规模的经营模式。从企业角度看,难关来自于“银行催贷、抽贷”,但这只是加重危机的一个因素而已。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