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险资运用路径趋于多样 双向流动将成常态

李超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上证综合指数接近2400点、创业板接近前期历史高点之际,沪港通等政策预期给保险资金运用带来了新的机遇。保险机构“出海”投资的案例正在增加,资金运用路径也趋于多样。除投资境外不动产、股权等方面,QDII、QFII等渠道也在为其开辟更大空间。同时,保险机构获批QDII的节奏在2014年呈明显加速趋势,额度也同比增大,有望成为险企“出海”的另一选项。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资金运用相关政策推出、沪港通开闸等政策前景渐趋明朗,保险资金通过QDII、QFII等工具扩围“双向出入”将成为常态。尽管沪港通推出伊始QDII未必会大举突进,但鉴于保险QDII可投资范围较广,加之未来不排除更多的保险机构获批QDII额度,从长期来看,保险机构海外投资的前景较为乐观。

  QDII获批加速

  安邦保险日前确认收购美国纽约公园大道华尔道夫酒店大楼的消息,成为继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海外投资不动产之后最新公布的案例。熟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情况的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多家保险公司都在关注海外不动产的投资机会,这是保险大类资产配置中上升空间充足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经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保险机构态度都很谨慎,而且出于商业原因,披露的进展较为有限。

  在不动产投资之外,险资“出海”的形式也趋于丰富,股权投资、QDII都成为存在发力预期的领域。13日,市场传出安邦保险寻求收购韩国友利银行控股权的消息,安邦保险对此未予证实,但于同日在其官网公布了收购比利时FIDEA保险公司100%股权一事。

  从数据上看,保险机构获批QDII额度的节奏正在整体呈现“回暖”趋势。中国证券报记者通过梳理外管局9月26日公布的36家保险机构获批QDII额度情况发现,2004年中国平安获批,2006年人保财险和中国人寿集团获批,2007年一年内获批的机构家数迅速增至18家,随后在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均各只有1家机构获批。2013年,新华保险等四家机构获批额度。2014年,获批机构数增至5家,分别为复星保德信人寿、华夏人寿、合众人寿、太平洋再保险北京分公司和安邦保险。36家保险机构获批QDII额度总计299.03亿美元,占机构获批QDII总额度(846.93亿美元)的35.31%。而在数量上,保险QDII占全部获批机构数量(123家)的比例为29.27%。

  分析人士表示,QDII在沪港通即将开闸之际的资本市场中尤为醒目,而保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将成为影响市场投资风向的关键。在当前的资本项目管理模式框架下,个人对外投资的主要渠道仍是购买QDII基金份额。

  根据沪港通规则,在试点初期,香港证监会要求参与港股通的内地投资者仅限于机构投资者及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余额合计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有分析认为,这将给QDII带来较大的发挥空间。虽然沪港通推出伊始,QDII未必会大举突进,但鉴于保险QDII可投资范围较广,市场对于其操作仍然有所期待。加之未来不排除更多的保险机构获批QDII额度,从长期来看,保险机构海外投资的前景较为乐观。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