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央行连续三周零投放 资产负债表隐现SLF踪迹

柳灯21世纪经济报道

  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延续了200亿元规模的14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持平于3.40%。

  由于本周二、周四公开市场分别有200亿元的正回购到期,所以本周公开市场实现零投放。

  实际上,此前两周央行在公开市场也是零投放,显示出在目前整体资金面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央行通过中性对冲策略,维持资金面稳定的意图。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操作也是连续第八次进行200亿元规模14天期正回购,显示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的中性特征。从资金利率来看,维持3.40%的水平,也显示央行引导利率预期的延续。

  近几日,受到月末因素、新股申购等影响,市场资金面出现小幅上扬,特别是隔夜、7天等短期限品种价格出现小幅上扬。

  10月30日,隔夜、7天、14天期shibor分别上涨3.60、5.15、4.40个BP。不过,资金价格仍维持在降低水平,分别为2.5540%、3.1915%、3.7640%。显示资金面整体并无压力,而且随着月末因素减弱,对资金面的影响也会减小。

  公开市场连续三周零投放的同时,9月关于央行对“五大行5000亿元SLF(常设借贷便利)”的传言仍未得到有效印证。多位分析师表示,也许能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寻得一丝SLF的踪迹。

  8、9月的数据差异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2014年8月、9月,“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Claims on Other Depository Corporations)分别显示为15455.89、21015.29亿元人民币,两者相差约5559亿元。

  多位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5559亿元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是9月中旬“央行对五大国有银行进行5000亿元SLF操作”传言的反映。

  那么,这个子项目究竟指什么?

  央行资产负债表是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综合体现,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综合反映。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最后必将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有所体现,这为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有效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据本报记者了解,央行广州分行较早之前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反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再贷款和再贴现曾经是中央银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过去十年中,作用降低并逐渐淡出。该项目金额逐年减少。”

  而多位券商分析师进一步告诉本报记者,其他存款性公司包括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但是财务公司体量较小,此处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而央行SLF、SLO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以及正回购、逆回购、央票等公开市场操作,均会在“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这一子项目下有所体现。

  具体如何体现呢?

  据本报记者统计,今年9月,前四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分别净投放70、-50、0、-110亿元,加上最后一日净回笼50亿元,整个月共回笼140亿元。央行在公开市场的整体操作偏温和,多次进行较低规模的正回购操作,最终体现在“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规模并不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