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资金结算业务先行 银行“全牌照”迎战沪港通

乔加伟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乔加伟 上海报道

  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启动。

  这一天,中国银行颇为忙碌。此前,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选定中国银行为“沪股通”独家结算银行,中银香港和中行上海市分行分别在香港、内地共同完成当日成交130亿元的资金结算。

  “两地之间的跨境结算渠道、技术之前均已具备,沪港通提供了一个增量业务。不过,资金结算带来的手续费用有限,商业银行主要看重由此带来的客户增值服务。”一家国有大行人民币交易中心人士17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沪港通启动之前,包括交行、中行等商业银行,均为沪港通专门配套升级了电子系统,并对内部员工和投资者进行了多轮培训和教育,全面备战相关业务。

  全牌照发力

  除了中行获得“沪股通”独家结算资格外,中行、工行、建行等银行又相继宣布获得 “港股通”业务结算资格,可以为内地客户港股投资办理结算和汇兑业务。

  事实上,获得结算资格的几家银行此前已经陆续成立相关团队备战沪港通,其中,金融全牌照的联动是主要着力点。

  以交行为例,“两化一行”一直是交行长期的经营战略,从机构布局来看,香港地区已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及离岸私人信托等多个金融牌照。

  “从沪港通概念提出,我们集团内部就开始沟通,如何让银行、交银国际进行业务联动。”交行一位零售业务人士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目前,交行正在考虑如何将金融业务牌照与沪港通联系起来。交行在五大行中唯一持有离岸金融业务牌照。

  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中国银行相关人士处获悉,今年4月,沪港通联合公告发布后,中银集团层面就快速成立了港股通业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成机构包括中国银行、中银国际证券、中银国际控股、中银香港。

  “5月28日我们首批提交相关业务申请,8月29日无条件通过上交所、中国结算和上海证监局的联合现场检查,10月10日首批获得上交所同意开通港股通业务交易权限。”上述人士表示。

  中行的沪港通业务小组至今召开30余场客户推介活动,累计培训投资者达9000余人次。培训内容除了沪港通相关规则,还包括中银集团“境内、境外、投行、商行”全牌照金融产品。

  一个典型的业务联动例子是,对证券资产1000万以上的客户,中银国际可以代为组织港股上市公司调研;又例如,中银国际控股和中银香港可以为中行客户提供香港市场研究报告以及专属的港股通咨询产品。

  全牌照的优势还远大于此。对于证券公司的大户,如果其参与沪港通缺乏资金,商业银行可以提供一定的结构化融资。比如,工行近期公布的沪港通产品就包括跨境资金结算、人民币港币换汇以及账户结算透支等一揽子“港股通”服务方案。

  跨境业务下沉

  “从一开始,行内就提出沪港通具有"鲶鱼效应",带动跨境投资客户群增加,绝非仅仅增加一个跨境投资品种。”上述交行零售业务人士称,沪港通对一般富裕阶层跨境投资理念培育不言而喻。

  毕马威中国金融服务业合伙人李乐文近期也表示,真正的富豪阶层,此前就或多或少进行境外投资。银行沪港通业务开发的客户群体恰是那些介于普通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之间的高净值人群,这部分人群在近年来正快速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以往国内商业银行跨境投资服务只针对私人银行等少数客户群体。以交行为例,此前该行具有办理跨境财富管理业务资格的分行仅有五六家核心地区分行。

  沪港通概念提出后,交行预计沪港通一旦开通,关注跨境投资的客户群将明显增加。因此,交行今年对其他分行进行了跨境业务辅导,分行层面配备、培养相关专业人员。截至目前,交行具有办理跨境财富管理业务能力和资格的分行已超过30家。

  对于内地而言,香港及全球投资者的增长也具有潜力。沪港通开通的同一天,港人每日兑换人民币不超2万元的上限也取消了,香港居民的港币、人民币交易有望大增。此前,香港、新加坡等地居民手中已经积攒了大量离岸人民币,规模过万亿,但一直受困于没有好的渠道投资、回流。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