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汇在线“黑天鹅”持续发酵 2.5亿理财资金去向成谜

票据质押融资真实性遭质疑

张莉中证网

   深圳一家名为“中汇在线”的P2P票据理财平台近日突然爆出提现困难问题,且2.5亿元待收资金去向不明,大量投资人遭受牵连。知情人士透露,中汇在线平台运作模式疑点重重,包括用于质押融资的票据存在造假可能、平台线上线下业务关联人关系隐秘、平台资金涉嫌输送至其他项目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汇在线的风险事件经过多日持续发酵,其波及面正在逐步扩大,经由中汇而发出的票据产品正在通过连锁反应殃及其他第三方平台。据了解,由于此前涉及和中汇在线进行合作,财经道、火球网等通道型第三方不幸“中招”,平台上理财产品因期限锁定而不得不被“问题票据”所拖累,并深陷信用危机。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票据理财市场本身存在监管空白,P2P平台贸然涉足将难免遭遇“地雷”。与此同时,P2P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平台谋求转型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剥离“小贷”业务,转而开拓类似票据、供应链融资等其他业务,但部分P2P公司专业化程度不高、风控设计薄弱、运作模式存在瑕疵,反而令平台在创新中“失控”,导致风险事件频发。


  中汇在线爆出“黑天鹅” 票据质押融资真实性遭疑

  从12月中旬开始,中汇在线风险事件犹如一记“惊雷”在P2P行业掀起巨大风波,此前巨量成交的平台瞬时无法提现,2.5亿元巨额资金去向成谜,大量投资人遭受惨重损失,票据类P2P平台整体的安全性遭到市场质疑。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中汇在线平台因被深圳警方立案调查,冻结平台账户资金,并着手调查中汇在线及其关联运营方是否私下挪用银行承兑汇票。而平台负责人陈某此前声称在外催收账款,但未披露巨额资金具体去向。

  目前如何收回2.5亿元待还票据投资资金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尽管中汇在线声称借款逾期的原因在于企业不能依约还款,导致资金链断裂,但在事件曝光前,已有投资人揭露出平台本身运营存在诸多疑点。一方面,平台及运营方可能将部分吸收的资金投向房地产项目,令资金去向信息无法明确;另一方面,平台的线上线下业务分为深圳佛山两地运营,其中佛山地区负责线下运营的投资公司负责人与平台负责人之间可能存在亲属关系,平台资金或通过关联公司流出而难以跟踪,目前平台当事人并未就“自融”嫌疑给出正面解释。

  由于中汇在线事件爆发的导火索为票据质押融资,而目前P2P行业也在陆续涉足票据类融资业务,这可能意味着将有更多平台存此隐患。不少P2P平台人士认为,从中汇在线运营模式来看,本身已经存在巨大的诈骗嫌疑,其票据是否真实存在值得怀疑。从中汇在线网站披露的信息来看,尽管平台早前声称与银行签订协议进行资金托管,但平台并未在发标之际出示票据,且事件曝光后,平台当事人并未提供可用于证明的质押票据材料。

  中汇在线所谓高收益的票据运营模式更是遭受市场猛烈抨击。银行业内资深人士嵇少峰分析,中汇在线向投资人给出高达18%左右的高额收益率,但从票据贴现本身的利润来看,难以覆盖如此之高的成本。“目前银行的贴现利率大约在年化4%-6%之间,民间小额票据贴现率在5%-8%左右,即便平台反向贴息换流量也不可能承担如此之大的亏损。而手中持有真实票据的企业,贴现与变通通道很多,按常理不太会愿意付出高成本将票据作为质押品,高息向平台借款,合理的解释就是可能不存在所谓用于抵押的银行承兑汇票。”

  同样作为专业票据理财平台的金票通近日就“中汇在线”事件发出声明称,真实的票据业务平台是必须有商业汇票专业规模团队、票据信息披露全面公开透明、平台对票据和资金进行第三方托管避免重复质押融资以及提供增信措施。同金票通相似的平台也陆续发出声明认为,“中汇在线”事件并非一起因票据理财商业模式而导致的危机,而可能是一起由于违规挪用银票的违法案件,上述事件对票据理财行业伤害极深。


  多家平台陆续“中招” 通道型第三方致风险扩大




  糟糕的是,目前“中汇在线”事件调查尚未得出清晰结论,资金去向谜团依旧,多家和中汇在线保持合作的第三方平台却遭遇因其票据产品兑付问题而陆续“中招”的境地,并成为又一起通道型第三方理财网站“踩雷”事故,“多米诺骨牌效应”渐次推开,影响范围再次扩大。

  网贷之家曝光台显示,目前与中汇在线合作的一家门户网站微财富、财经道已经出现投资人讨债维权情况,而此前负责帮助中汇在线导流的平台型网站也可能由于“中汇在线”事件而遭受信用危机。以微财富为例,据资料显示,中汇在线通过微财富平台销售两款名为“汇盈宝”和“外贸贷”产品,主要提供票据理财产品和有中信保承保的借款项目。据某投资人粗略计算,按照上述两款产品发布的期数和规模,有数千万元理财资金涉险。

  据受害的投资人声称,第三方平台选择和中汇在线合作之前,理应承担排除票据理财风险、核实质押票据真实性的责任,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并给投资人做好充足的风险提示。 “正是看中第三方平台的信用背书,才将资金投入票据理财产品,但在风险出现之后,第三方平台去开始积极免责,实在令人心寒。”上述投资人反映,中汇在线风险事件曝光后,微财富平台却出现将产品介绍文字从“100%资金安全”修改为“保险理赔”,原来的“联合推出”也转为“由中汇推出”。不过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目前微财富联合中汇在线发出的汇盈宝推广页面已经无法正常访问。微财富官方声明则称,鉴于 “中汇盈”相关产品均未到期,平台将在最快一期到期日之前寻找妥善解决方案。

  此外,曾标榜为分散风险、打包债权组合的新型互联网理财平台“火球网”也因中汇在线事件遭受牵连。按照火球网产品的交易模式,平台先从多个P2P平台获得债权,再将债权拆分重新打包转让给投资者。而根据火球计划12月15日的债权组合明细中显示,中汇在线、中贸易融等多家问题平台均出现在产品组合列表中。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火球网风险分散,但由于产品与平台绑定,若合作平台出事,其受到投资期限的限制,难免会遭受牵连,且无法“随时”降低配置或者移出产品组合以规避风险。

  银行业熟悉票据业务的人士分析,通道型第三方平台需强化对基础资产的风险把控能力。以商业汇票为例,如果民间市场流通的票据产品能够以相对高收益价格吸引资金,其较大可能性在于这类产品本身存在瑕疵,比如无法提供真实贸易背景、无法提供增值税发票,导致银行通道无法贴现,还有一种可能在于票据本身属于造假票据,或者由空壳公司开出而被反复质押融资的票据,“对真假票据的识别需要银行系统专业培训,P2P理财平台的风控人员无疑也需要培养这方面能力。”

  网贷之家李振政认为,不少通道型第三方平台本身设计的运营模式可能没有问题,但由于不少产品是通过资金杠杆撬动之后,其风险也会逐步扩散和加大,一旦对产品的风控和删选机制的设计不过关,这些平台可能就会对风险防不胜防、随时遭遇踩雷。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12月P2P问题平台数已达47家,这一数字已经超过11月单月问题平台总数,再创历史新高。其中,16日单日,就爆出7家问题平台。这也意味着通道型第三方平台如果不重视风控,将会屡屡成为问题平台的牺牲品。


  P2P转型剥离“小贷” 风控机制“薄如蝉翼”




  临近年底,实体经济资金紧张局面再度出现,而关联民间借贷市场的P2P行业也将迎来兑付的高峰期。由于民间借贷风控成本较高、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不少P2P平台开始谋求转型,布局新业务以开拓市场,吸引投资者进场,而票据理财、保融资租赁、股票配资、供应链金融、类信托等理财产品业务成为P2P平台大力开辟的新战场。

  当前P2P行业衍生运营模式层出不穷,并逐渐脱离传统个人对个人的“小贷”业务,出现如P2C(个人对企业)、P2B(个人对非金融机构)、P2N(个人对多机构)、 P2G(个人对政府项目)等诸多模式。此外,上述火球网也是P2P平台出现新型团购模式,即通过打包多个平台债权来分散风险。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衍生模式试图通过全新的产品或者产品组合设计,疏散P2P的投资风险,为投资人提供相对低风险的P2P投资组合。

  不过这些新型业务的开拓在帮助P2P平台提供盈利增长点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风险点。业内人士分析,在P2N模式中,由于借款人来源于网贷平台合作的小贷公司或担保公司,并由小贷及担保公司(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平台不参与借款人的开发及本金垫付,但如果项目一旦发生违约,担保公司不能及时垫付,平台容易被担保公司绑架,而遭受损失。而P2P平台关联的类似地方平台项目看似安全系数较高,但一旦出现资金漏洞,其影响波及面将可能令平台难以承受。

  诸如供应链融资,由于涉及相关产业细分化,转型新业务的平台需要确保自身对所属产业链有相关的熟悉度以及对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资金流形成专业的把控。从事供应链金融的平台负责人认为,目前优质的供应链数量并不多,核心企业需要为产业链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或抵押,同时担保的资质及抵押物也需要能够支撑借贷资金的额度。但如果核心企业存在风控上的道德风险,隐瞒交易记录和项目进度,就可能利用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来套取资金,为平台带来风险。

  李振政认为,目前不少P2P平台已经从“小贷”业务转型,大力开发新型业务,但随着业务量的不断扩大,平台自身的风控机制可能会对庞大的交易量“失效”,进而造成新业务风险爆发而平台难以承受的风险,出现“脱轨”事故。“以前平台的风控可以承担千万级别的交易规模,而一旦上升到亿元级别,平台可能就会承受较大的风险压力;加上新型产品通过不断的模式创新,杠杆也会进一步放大,风险也会频发,这就要平台必须提升风控机制的设计来应对频发的风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