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P2P屡曝巨额坏账 “普惠金融”为何频涉大额标的?

新华网

  互联网金融机构红岭创投继2014年8月底被曝P2P网贷平台的首笔“亿元坏账”后,时隔不到半年,其第二笔7000万元的坏账便接踵而来。据记者了解,除红岭创投外,还有其他平台曝出多起巨额坏账。P2P为何屡发巨额坏账?坏账频发又引发众多中小投资者担忧,专家也提醒高息高利下必有高风险。

  P2P大标失控并不鲜见

  日前,关于红岭创投安徽4号标的存在坏账风险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热传,称融资方森海园林已被法院列入全国失信被执行人;项目担保方安徽文达集团目前资金周转困难,并有多个官司在身。

  此前的融资公告显示,森海园林于2014年6月申请借款7000万元,主要用于采购苗木、石材和施工垫资,项目共发标11期。

  “上述贷款发放后,前三期借款人还正常支付利息,直到2014年9月按期进行贷后管理时发现问题。”红岭创投董事长周世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安徽森海园林景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7000万元融资出现问题。红岭创投已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申请了财产保全。

  据介绍,该项目风控措施为森海园林100%股权质押,实际控制人、股东及文达电子提供无限连带担保,文达学院以学费收费权质押,并与红岭创投、指定银行签署三方账户监管协议。但帖子里质疑,这些公司有互相担保的嫌疑。

  这是继2014年8月底曝出广州金山联纸业1亿元坏账之后,红岭创投再度遭遇坏账风波。公开报道显示,P2P行业的大标失控风险并不鲜见。此前被立案侦查的锦融运通就是因贷款项目高度集中跑路。据网贷之家统计,锦融运通借款人数仅20人,待还金额前三位借款人的待还金额均在3000万元以上,属于大标;宜信公司也被媒体曝出过卷入华融谱银6亿项目兑付延期事件;2014年4月被深圳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局介入调查的钱海创投也存在融资项目过大问题。

  大额标的,P2P不能承受之重

  业内人士介绍,对于P2P平台业务,单个小借款者构成的借款群体信用审核成本较高,不少平台将借款端转向资金需求较大的地产等传统大中型企业。地标金融总裁刘侠风告诉记者,因为来钱快、成本低,面向企业贷款的大额标的在P2P行业十分常见。

  金控网贷总经理韩飞认为,红岭创投像银行一样主动去找大项目,其实就是从P2P模式进入了“大额”加“线下”的B2C模式,这种模式不符合我国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的方向,甚至给整个民间金融生态带来了巨大风险。

  对目前互联网金融状况,监管部门也开始加强监管。年初,银监会把P2P行业的监管划归普惠金融部,而“普惠金融”就是强调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发展,由此,P2P行业定位更加清晰,即坚持小微金融的任务和目标。

  P2P行业的天然属性是民间金融,一旦大额标的出现问题,轻则出现兑付期逾期,重则资金链断裂,投资人血本无归,这将波及广大中小投资人的利益,影响社会安定,必将超出民间金融所能承受的风险。

  近两年来,大批中小投资者开始涌向P2P平台。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参与P2P行业的投资人为5.1万,2013年为25万,2014年猛增到116万人。2014年,投资者在P2P网贷平台的平均投资额为21.79万元,单月单个平台投资金额低于1万元的投资者比例为63.74%。

  明确“红线”监管,保障中小投资人利益

  值得关注的是,在首次曝出亿元坏账时,红岭创投表示将全额垫付,而此次在“关于森海园林借款情况的说明”中,红岭创投也明确表示将按期垫付本息。

  “其实,P2P行业处理坏账的主要手段就是平台兜底,只是红岭的标的较大,引起了关注,而不兜底的平台就跑路了。”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朱明春告诉记者。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频频出现P2P平台诈骗、倒闭、跑路事件恰恰都是借款项目比较大,红岭兜底做法算是对一部分投资者负责任的,但平台兜底的做法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生态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平台兜底钱从哪来,毫无疑问只能通过‘借新还旧’‘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法来填补窟窿,最终对投资者的资金安全造成更大威胁。”一名银行业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P2P行业如何走出兜底或跑路的“怪圈”?专家认为,这恰恰是监管部门提倡P2P做小单的原因,有利于平台分散风险,但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红线”,对单个借款金额不得超过平台自有资金的比例做出规定。

  风控方面也需要更多可执行的清晰标准。朱明春强调,风险备用金制度对于P2P行业来说意义重大,提倡行业建立风险备用金制度,即平台通过收益来填补坏账,而不是企业资本金。

  刘侠风提出,相比银行来说,P2P行业面对的很多是一些资质没有那么好的企业,风控难度比较大,包括征信体系也没有完全向P2P行业放开,因此,P2P项目透明度需要进一步提高,让投资者有足够的知情权,充分了解资金使用进度等情况。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