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清理场外配资 P2P撇清干系

高改芳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证监会清理场外配资的举措得到各方赞同,被质疑最多的场外配资利器HOMS系统不再开立任何账户,而各大P2P平台也纷纷表态此前没有过多参与配资炒股业务,今后更加不会参与。

  某资深证券界人士指出,清除了场外配资的毒瘤,国内资本市场将更加健康发展,A股“牛途”并未结束。

  HOMS不再开立账户

  7月15日晚间,恒生电子发布公告称,关闭HOMS系统任何账户开立功能;关闭HOMS系统现有零资产账户的所有功能;通知所有客户,不得再对现有账户增资。

  恒生电子方面表示,实施上述措施预计对恒生网络的经营业绩带来较大影响,根据财务部门初步统计,截至2015年6月30日,恒生网络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14万元(未经审计)。恒生电子已于2015年7月6日发布中报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1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60%至100%(未经审计),公司上年同期实现的净利润为11395万元。恒生电子持有恒生网络60%股权,实施上述措施将对恒生电子的利润产生一定影响。

  有分析人士指出,HOMS系统为拖拉机账户提供便利,即可以通过HOMS操作系统完成分仓、盯盘、风控、平仓、交易佣金、追加保证金和提盈等完整的证券业务链条。一个HOMS主账户可以提供多少个账户?理论上是无数个,实践中也无限制。甚至很多公司对外宣称“免费配资”,例如免费提供2000元给操盘手操作,短短数天就会增加数百甚至上千个“体验用户”,这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推广”。

  有报告称,2015年初,HOMS系统沉淀资产规模已接近2万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量通过难以监管的各类虚拟账户和拖拉机账户进入证券市场。但该数据并未得到权威部门认可。

  该分析人士指出,从2012年开始,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突然在中国风起云涌。2014年,原本给专业私募设计的HOMS账户管理系统被浙江的部分配资公司使用在互联网配资业务上。从此,形成了“伞形信托+P2P平台+HOMS系统”的生态闭环,对传统配资业务产生了颠覆性影响。

  由来已久

  点融网联合首席执行官、共同创始人郭宇航认为,所有非券商的场外配资并不是P2P公司独创。2005年以来没有借助互联网的线下配资公司早就存在,不可否认,互联网的群体效应和迅速扩张客户的能力使得这样的风险大大增加。“不应该把配资的棒子都打在P2P头上,但是对P2P配资的风险提示是必要的。”郭宇航说。

  自去年A股市场红火以来,多家P2P平台抓住监管空白投身股票配资业务。从融资杠杆来看,券商的两融配资多以1:1杠杆为主,但P2P场外配资不仅杠杆高达1:5、1:7,甚至有10倍杠杆存在,使得平台运营风险极高。

  与券商配资相比,P2P配资对于投资人没有任何门槛,完全没有所谓合格投资人概念,基本上是任何人想借钱都可以。一旦遭遇股市严重下挫,投资人将蒙受巨大损失。

  有分析人士指出,通过P2P互联网金融平台,配资公司在互联网上进行狂轰滥炸的广告营销,特别是一些获取了风投资金的配资公司,更是上网烧钱,这就使得仅用半年,一个大型的互联网配资平台规模就可能超过过去10年配资的全行业总和。

  在拍拍贷CEO张俊看来,P2P股票配置本质上是一门赚快钱且缺乏技术含量的生意。P2P企业只要接入类似恒生电子的HOMS系统都可以做这块业务,对P2P来讲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也违背国家对P2P普惠金融的要求。

  “监管叫停,必将对部分平台造成冲击,是对行业的一次净化清理,引导行业回归普惠金融。”张俊表示。

  P2P撇清干系

  7月13日,股票配资平台米牛网、658金融网分别发布公告称,从即日起,停止股票质押借款的中介服务业务。多家涉及配资业务的P2P平台也表示将停止或收缩该项业务。

  据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此前,共有40多家P2P网贷平台涉及配资业务,纯配资平台包括米牛网、658金融网、756金融网、六合资本、贷未来、六六贷等,含配资业务的平台包括PPmoney、投哪网、团贷网等。

  其中,米牛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互联网配资平台之一。资料显示,该平台于去年9月8日上线,截至2015年7月12日,其累计投资总额超49亿元。

  盈灿集团副总裁、网贷之家CEO石鹏峰认为,短期内配资业务可能会消失,相关平台或面临转型。

  “实话实说,我们不是说没有考虑过,相比无抵押信用类贷款,这种配资业务毕竟还有一定的股权做质押。我20多年前就开始做股票,经历过大幅度下跌历程的金融投资者其实心里很清楚,过高的杠杆很容易暴露平仓情况下的风险,所以我们迟迟没有推出这类业务。经过最近股市大幅波动,可能很多公司也会发现,这种配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还是一些做小微、分散的P2P平台才有生命力。”郭宇航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