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政策性银行为国家战略服务 并接受市场的约束

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央行确认,国家外汇储备已经于7月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分别注资480亿美元和450亿美元。周小川行长则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深入阐释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整体思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政策性银行的定位将是既要为国家战略服务,又要接受市场的约束。

  从国际与国内的历史经验来看,政策性金融对于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基础性、长期性、微利性的战略领域,不容易获得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融资,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从全球来看,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曾经进入低潮,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了更大的重视。对于我国来说,政策性金融更为重要,它通过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投资为“稳增长”提供动力,也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主动提供融资。服务国家战略,是政策性银行特性和存在意义,在改革中不能弱化。

  另一方面,政策性银行也不能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理由而过度扩张,过度扩张会使其发展不可持续,最终成为国家的包袱。因此,政策性银行还需要接受市场的约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要受到资本约束,二是要有盈利性。政策性银行改革将使其受到的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基本一致。受到资本充足率和盈利性约束的政策性银行,就是能够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可以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竞争,它们可以从事商业性的金融业务,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可以参与政策性的金融业务。

  既服务国家战略又受市场约束的金融,其实是介于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的开发性金融。根据周小川对开发性金融的解释,我们理解,大致来说,政策性金融强调政策需要,不太强调盈亏,商业性金融以盈利为目标,开发性金融则是两者的结合。国务院批复的深化改革方案,将国开行定位为开发性金融机构,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则定位为政策性。可以预见,这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改革都将加大开发性金融的比重。

  在接受市场约束方面,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基本相同,那如何使政策性银行有动力为国家战略服务呢?为此,国家要对政策性银行提供特别的支持。支持不是提供补贴,而主要表现为国家为政策性银行增信,使它们能够以略高于国债的成本发债融资,监管部门将政策性银行的债券定义为“政策性金融债”,就是一种增信支持。政策性银行今后仍将以发行债券而不是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这种负债结构也使政策性银行在长期性的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另外,政策性银行的董事会中政府代表的比重会比较大,使其发展战略符合国家战略的需要。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