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化圈解链 处置不良——浙江省防控区域金融风险之探索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4日专电题:化圈解链 处置不良——浙江省防控区域金融风险之探索

  新华社记者侯玉杰、李延霞

  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少商业银行面临信贷质量下滑的难题。记者调研中发现,早在几年前,浙江企业经营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就已提前暴露,几年来该省在防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近日,陆续发布的各家银行2015年业绩显示,多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指标不容乐观。几大银行高管普遍认为,2016年我国去产能进程还在继续,预计银行的资产质量仍面临严峻考验。

  自2011年底温州银行业出现风险开始,浙江银行业信用风险不断暴露,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连续4年攀升。

  浙江省银监局副局长傅平江表示,在过去几年中,面对企业坏账频发的局面,浙江银监局打出“组合拳”,包括摸底互保链条,建立企业欠息清单、重大风险企业清单、逃废债线索清单和银政企三方联动的信用风险防控网,开发出企业担保圈风险识别工具,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发挥政策性担保体系在置换出险企业担保的作用,阻隔担保链风险蔓延。

  为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傅平江介绍说,浙江省银监局在全国率先搭建银行业押品资产交易信息平台,目前200余家银行已发布押品信息10266项、评估价格674亿元,促成交易360多笔、超15亿元。

  此外,对于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遇到的执行难,浙江省银监局主动联合浙江省高院搭建银法协作平台,建立金融债权维护机制,开设金融审判庭和“绿色通道”,有效推动不良处置效率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浙江化解不良资产过程中,金融资产公司扮演了“消防员”和“稳定器”的角色。

  中国信达浙江分公司总经理胡德介绍说,信达浙江分公司超越了“打包、打折、打官司”等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灵活选用债权转让、债务重组、资产置换、以物抵债、重整、债转股、委托处置等方式,帮助淘汰过剩产能,实现“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帮助企业“卸包袱”。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组织各方破解互保困局、引导银行精准帮扶企业等方面的措施,是全局观和危机处置思维的体现,也是浙江化解区域性风险获得成效的关键经验。

  傅平江预计,未来6到12个月内,浙江银行业贷款仍将小幅增长,但总体可控,“我们相信浙江银行业首先遇到问题,也将率先走出困境。”

  “从目前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还在继续深化。一段时间内,各地银行业还将面临较大的挑战。浙江在区域性风险化解中富有实效和创新的措施、机制,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借鉴意义。”曾刚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