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银行业需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英国脱欧冲击波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交通银行首席经理学家 连平

  英国脱欧为英国、欧盟、英欧关系、世界经济、全球金融市场及中国经济金融未来发展前景不同程度地带来不确定性。为有效应对上述冲击,我国银行业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密切关注两类金融机构的调整动向。第一类是欧洲总部原设在伦敦的外资大型金融机构和外资著名制造企业、服务企业。例如,如果美国五大银行均选择将欧洲区域总部移至其他欧盟国家,那么伦敦金融中心受到的冲击将是实质性的。同时,如果大量外国制造企业和服务业的欧洲总部迁走,意味着外资对英国未来投资环境投下不信任票。第二类是英国本土的金融机构,包括大型银行(如汇丰银行)、金融科技企业等。如这类企业也选择外迁,则对英国经济和伦敦金融中心的打击将更为致命。

  加快向欧洲三大新兴金融中心多元化布局。英国脱欧给伦敦金融中心未来的发展前景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尽管英国政府、监管机构和伦敦金融城也会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但英国金融机构为欧洲大陆国家提供无差别金融服务的辐射力在新的英欧协定下终将受到较大制约。对于中资金融机构而言,以往在欧洲的外汇和金融市场交易职能、人民币业务高度集中于伦敦,未来随着新形势的变化,较为稳妥的策略是,在继续做强伦敦金融市场业务的同时,将一部分资源向欧洲其他金融中心,特别是向巴黎、卢森堡、法兰克福等欧盟内部新兴金融中心分流,有助于实现业务布局平衡和风险分散。

  积极延揽伦敦当地的四类国际金融人才。国际大型银行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进行业务重整,势必导致人员和岗位之间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匹配,大量外汇和大宗商品交易人才、熟悉国际债券和股票发行规则的人才、金融科技(FinTech)创新人才、国际金融法律专家等伦敦当地金融专业人才不得不在随岗迁移欧洲大陆和本地重新就业之间做出艰难抉择。如美国五大银行在伦敦雇佣4万名员工,比其余欧洲分支机构合计还要多,必然会有部分员工因家庭、文化等原因倾向于留在伦敦当地寻找新机会。中资银行虽也面临重新布局的压力,但总体上在英国和欧洲分支机构人少,在积极平衡和拓展欧洲大陆业务的同时,也可进一步做强伦敦分行或英国子行的各项金融业务,因此,对国际化金融人才仍存在一定需求。

  在市场逆境中择机发掘五种业务。未来随着部分在英国企业和国际金融机构撤离或重新布局,必然会有大量的兼并收购机会出现,对此有五类业务机会可重点关注。一方面,我国银行业可择机收购兼并英国当地被低估值但有发展潜力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投行、金融租赁等,加速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和综合化经营步伐。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还可积极为中资企业赴英国并购当地企业提供并购贷款、并购债券、并购顾问、过桥资金等投行服务;为高净值人群赴英国投资置业提供私人银行服务;对于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双向布局的中国企业,我国银行业也可跟进提供现金管理、资金池等交易银行业务;同时,还可提供利率、汇率套期保值业务和各类新型衍生工具。

  完善六类全球风险管理能力,筑牢境外和跨境风险管理篱笆。以英国脱欧这一“黑天鹅”事件为契机,尽快梳理归纳跨境、跨岸、跨币种业务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汇率和利率风险、国家政治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等六类主要风险,并设立相应处置预案;与国际先进银行、当地律师、会计事务所、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及我驻外使领馆建立广泛联系,对风险类型进行有效识别和及时预警;针对外汇和大宗商品交易业务应完善交易纪律,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并积极创新利率和汇率风险对冲工具;将相关风险纳入我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