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妥善解决现实困难 提振民企信心

沈建光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京东金融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 

  近期市场上出现了有关“国进民退”的争论。一方面,今年以来民营企业利润下滑,加之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国企并购民企的案例,有人据此提出“国资‘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造成‘国进民退’现象”的说法。另一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2018年10月15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称,上述现象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互惠共赢的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

  针对如何看待“国进民退”的讨论、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意义如何、其发展又面临哪些现实困难、如何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等话题,笔者认为,从政策层面来说,决策层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一贯持支持态度。应对“国进民退”担忧,决策层表态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毫不动摇地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也表达了决策层对待民营经济地位的态度,强调将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从民营企业的贡献来看,不可否认,过去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对支持中国经济增长、创新发展、稳定就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五六七八九”突出表明了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即民营经济创造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GDP、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以及占据90%以上的市场主体。

  然而,在笔者看来,民营企业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群体,既有新经济高科技的代表企业,如BATJ、华为、小米、联想等,也有规模较小、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的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甚至从数量来说,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重要的主体。这意味着,在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些管理薄弱、风险偏好较高的民营企业,也可能面临着适当出清,这是市场化进程中优胜劣汰、推陈出新的重要一环。

  同时,笔者观察到,今年以来,一些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民营企业发展出现一些困难,突出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在去杠杆背景下,民企当下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突出。资金可得性问题一直是民营企业的痛点,由于大多数民企以中小企业为主,存在着缺少担保物、运营风险大的问题,始终面临融资的难题。近年来,伴随去杠杆,影子银行被限制,民营企业的诸多信贷渠道受阻。

  另一方面,环保标准的提高,对民营企业挑战更大。加强环保是必要的,但客观来讲,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环保相对规范,而中小型企业环保要求早前并不高,环保督察治理“散乱污”企业,限产、停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影响较大。

  此外,此前为节省成本,中小企业在社保缴纳的规范性方面,相比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大型上市公司明显欠缺,规范社保缴纳无可厚非,但客观上可能会使得中小民企面临税负增加的情况。

  综上,笔者认为,改革开放至今,民营经济整体已取得长足发展。同时,通过市场化运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在持续推进。从历史维度看,国退民进并非趋势。但不可否认,今年以来,不少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经济增长下滑阶段,短期内可能也面临一些困难。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与其争论是否“国进民退”,不如探讨如何妥善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短期困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正如上文所提,某些原因导致了当前我国市场公平竞争条件在一定程度有所缺失,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在民企与国企差别化待遇、市场准入公平性、产权保护等问题上仍有改进空间。

  展望未来,应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在去杠杆、严监管的同时,应着力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更多制度保障,如鼓励更多普惠金融创新,提供多渠道的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合理的资金支持;在环保规范的同时,给予民营企业整改的空间和时间,用市场化手段而非行政干预化解风险;在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的背景下,使减税与规范征收并行,做好过渡安排,防止民企尤其是中小企业税负增加过快造成的担忧情绪。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