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证锐评】三问泛海融创大交易:卢志强的减法和加法

王凯文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泛海控股与融创地产的交易一经宣布,就引起不小震动。作为近年来地产行业转型最彻底的样本之一,泛海将把京沪两地的地产项目转手给融创,意味着掌门人卢志强正将泛海的战略转型进行到底。

  这笔交易也让外界生出不少疑问,泛海控股的业务版图横跨地产、金融、战略投资,但地产行业是泛海的支柱业务,北京东风乡、上海董家渡地块更是一线城市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泛海控股是否到了“断臂求生”的危急关头?泛海的战略转型是否步入“去地产化”阶段、“轻资产”运营会是泛海的一条康庄大道吗?

  客观而言,这两年是地产金融企业的紧日子,卖牌照者有之、傍大腿式求收购者有之。泛海控股的日子也有点紧,今年仅偿还各项到期债务就有100多亿。但楼市调控从紧,开发商即使守着北京、上海的优质地块,也有“难变现”的苦恼。

  对此,泛海控股有着不少应对之策,一是卖金融牌照;二是继续撑到地产行业的春天——这对财力雄厚的泛海并非不可为;三是将地产资源快速变现,并彻底改变传统的地产开发模式。对坚定转型策略的泛海而言,选项一意味着泛海控股的战略转型的重大挫折;选项二的问题在于地产行业发展重大变化,所谓的“春天”也许永远不会来临。选项三则可能是最优选择,只要价格合适,现金流到手,让渡一些利润是可以接受的。这不是断臂求生,而是各取所需。

  从2014年开始,泛海控股就已经不是一家单一的地产公司,从2018年半年报看,泛海的地产营收大概只占到总营收的五分之一。正如泛海控股公告而言,若此次交易顺利实施,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将得到实质性改善,公司的负债规模将有所下降,且可获得大额现金回流,有效地缓解公司的现金流压力,提升公司的财务稳健性。同时,公司可聚焦于自身优势更为突出、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且更符合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武汉中央商务区项目,推动公司向多元化业务形态构成的综合型控股公司深入转型。

  泛海的“去地产化”,不是不做地产业务,而是放弃那种拿地盖楼的传统模式。这已是行业龙头的共识,但和地产行业中的一些大块头相比,泛海还有金融和战略投资这两张牌。去地产化后的泛海会有更多的战略腾挪空间,仅泛海武汉CBD这个“大武汉”复兴中的标志性项目,就能衍生出产融结合的种种可能。

  梳理卢志强商业生涯的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其善于取舍的优点,在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平衡也成就了其商业取舍逻辑。创业30多年来,卢志强一直坚持金融、地产、投资这三个大方向。在金融板块,卢志强“留下”了民生银行,对民生保险、海通证券做了“减法”。与卢志强过往那些做了减法的资产相比,这次交易的资产体量并不算庞大,不会超过整个泛海体系资产的10%。泛海减去这10%,不至于伤筋动骨,但若将置换出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到泛海眼下更迫切的领域,或许将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