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药品流通质量风险“倒查”缔造商机

史万奎来源:医药经济报

  药品流通质量风险控制不仅是政府的强制命题,也是流通企业为保持市场地位必须重视的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企业竞争和政府监管的双重推动下,药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逐步向好:从管理规范到管理实践乃至行政监督都逐步趋于完善。尽管在药品物流现实过程中,还存在某些操作盲区和隐患,但随着监督管理的不断推进,未来药品流通质量保障体系,应当能够进入到相对理想的运行状态。

  “模糊地带”风险

  药品流通进入到理想的运行状态,是站在行业要求和服务提供者角度出发作出的美好展望。但现实中,药品在被消费时点的质量到底如何是一个模糊而又专业的问题。药品质量说“专业”好理解;说“模糊”是因为患者甚至医生并不能清楚知道所使用的药品在这一时点是否有质量保证;也不能知道是在生产厂家出厂时质量有保证还是在流通过程中质量始终有保证?毕竟能看到的仅仅是产品的表象,内在质量隐藏于“黑匣子”里面,使用前无法看见,甚至使用后都无法了然可见。

  可以肯定,从服务提供者自身出发去实现药品流通质量保证是有限度的,即使是有竞争和监管的参与。只要有“模糊”地带,药品质量就说不清楚,除非在药品流通过程的某个环节,对药品的质量可以有明确的审查,否则对每一盒药品的质量做一个保证就不现实。

  在GMP法规的要求下,公众基本上可以相信正规渠道来源的一盒药品生产质量是符合标准。但药品质量的保证不是固态的。在流通过程中,药品质量会因为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的不仅会致疗效消失,甚至有毒变的可能。因此,药品流通环节需要一个“路口”,对每一盒药的流通过程质量进行保证性核查,尽管目前这种情况尚无法做到,但因为有必要、有需求,所以其中也有商机。

  不论是政府设立的专业药检机构还是大型医药流通企业,能够对批次药品正规抽检已经是不错的管理了。期望在产品被消费之前对每一盒产品进行检验目前还做不到,将来也难以做到。但是,如一盒要求低温储藏的胰岛素在运输过程中就可能出现若干小时存储于高温的自然环境中,即使就一盒,也是一种风险,更不用说是狂犬疫苗或者破伤风疫苗。

  “倒查”需求

  好在以信息科技为基础的药品编码技术已经得到应用,使每一盒最小包装单位的药品拥有独立的身份信息也成为了可能。在药品流通过程中,大型医药流通企业也已经将药品流通“实时监控”技术应用在药品物流过程中。一盒独立身份的药品在流通过程中完全穿行于信息阳光大道上,并且其运行过程“倒查”已经没有技术障碍,也不至于增加太多的运营成本。

  如果一个企业在药品流通过程设计上,能给最终客户,比如患者、家属或医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自由核查药品流通质量保证的过程,就当前来说,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吗?

  由药品制造企业在包装盒内的药品说明书上附加一条类似人民币识别的金属线,不仅是为了防止假冒,同时也让购买其产品的消费者增加一份安全感。从消费行为学的角度看,这份安全感会为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影响力加分。同样,如果哪个商业公司率先告诉消费者“凡我公司采购供应的产品,不仅可以看到制造过程质量是可靠的,在流通过程中质量同样值得信赖,每一盒产品的流通过程都可以通过网络得到监督”,顾客未必有时间对每一盒产品的流通过程去追查,但这种可实现的途径,无疑会增加顾客的信赖感。

  在本页显示剩余内容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