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3万亿银行理财“账单”半遮半掩 信息披露“退化”

现代快报

  虽然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但是银行理财产品仍在以50%的年复合增长率奔跑着。然而,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根据银行提供的资料预判风险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依赖银行在销售文件中提供的信息,投资者很难测算出真实的收益与风险,还是只能被动地选择相信银行提供的预期收益率”,一位法律界资深人士提醒,“事实上,理财产品投资的主动权确实不在投资者手里”。

  某城商行的一款理财产品说明书显示,该产品投资对象为“债券、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等高流动资产,以及符合监管要求的债权类资产”,所投资产中,债券、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等高流动性资产的投资比例为10%-90%,符合监管要求的债权类资产投资比例为0-80%,以上投资比例可在 10%范围区间内波动。

  仅仅依靠上述宽范围表述,即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确定理财产品的具体风险和收益。一家城商行个金业务负责人曾对记者表示,“如果是投资顾问来操盘投资,我们会经常提醒他们悠着点,及时落袋为安”。

  最高收益率“天外有天”

  尽管投资者很难预判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但显然银行对此“信心满满”。通常,理财产品还没有开始募集,商业银行往往已经可以测算出一个十分精确的年化预期最高收益率。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预期最高收益率应该是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的极限值,理论上这并不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更难以达到目前的100%达标”,上述资深法律界人士表示,“实际上,所谓的最高仅仅是封住了投资者的收益上限,与投资的实际收益能力无关”。

  官网信息披露“退化”

  之所以说银行理财产品对于投资细节“半遮半掩”,还在于商业银行对于理财产品兑付细节的披露越来越“吝啬”。

  记者注意到,此前部分银行在兑付公告中对于理财产品投资的具体品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披露,但是目前此类愿意公示的银行越来越少。

  一家曾经对于每个产品的投资标的、比例进行详细公示的城商行如今已经沦落为一张表格公示近一周所有产品的兑付情况,项目仅包括:产品简称与代码、起息日、收益到期日、计息天数、预期收益率和实际兑付收益率(后两项指标实际数据全部相同)。此外,部分国有大行仅披露销售信息,对于兑付信息则不再公开披露,购买产品的用户则需要登录网银进行查看。

  事实上,即便是对于专业第三方机构来说,有关产品投向等运行信息也最为缺乏。在普益财富去年公布的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2015年二季度)中,276家参与测评的银行中,至少230家银行的运行信息得分为零。 据《证券日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