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两把火”提振保险股业绩

资产端“松绑” 负债端边际改善

薛瑾 黄一灵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周保险板块涨幅超过5%,并在前四个交易日走出“四连涨”。分析人士表示,此前保险板块接连下挫带动估值修复需求,随着险资财务性股权投资新政落地,巨量险资再迎利好,加大了市场对险企投资端向好的预期。

  事实上,在保险资产端,政策层面释放的利好不仅包括财务性股权投资范围扩大,在权益投资的比例上限上,也作出相应调整,以往权益投资比例30%的“天花板”被打破,优质险企投资端灵活度更高,中长期看有助于增加投资收益。以上层层利好与负债端保费增加趋势共振,保险板块估值有望进一步抬升。

  保险股受提振

  本周(11月16日-20日)保险板块迎来较大幅度上涨,周度涨幅超过5%。本周前四个交易日,该指数出现近期罕见的“四连涨”。

  本周是银保监会取消险资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限制新政落地后的第一周。分析人士称,上述政策对保险板块以及市场起到了提振作用。

  “此举有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配置效率,稳定收益率。险资通过开展股权投资将为实体经济引来源头活水,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占比,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整合升级。此外,投行业务能力较强的券商可综合利用自身产业优势提供综合性服务,从源头上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奠定良好基础。”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认为。

  华东某保险公司高管告诉记者,本次“松绑”后,保险机构可以根据自身偿付能力约束、投资能力建设以及风险偏好,在更大范围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如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这是一个投资视角从“保险产业链”向“新经济产业链”升级的过程。

  “保险资金作为资本市场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发挥长线资金优势参与股权投资市场,把握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投资机会,有利于提升保险资金的中长期投资收益。”有保险资管人士对记者表示。

  还有分析称,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IFRS9)下,调整整体投资策略,加大长期股权投资,不失为行业顺应监管新规、提升自身盈余管理能力的重要策略转变。

  多角度释放空间

  今年以来,在保险资产端,监管层面从多角度为险资释放了更大空间。银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保险资管产品业务、金融衍生工具、投资能力建设、投资比例优化、投资工具开放等政策措施,对市场主体扩大投资空间、改善资产配置、提升风控能力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权益投资更是被摆在“聚光灯”下。分析人士指出,权益类投资作为资产端的重要运用渠道,具有投资期限长、平均收益高、受周期影响小等特性,相对更为符合负债端资金匹配要求,在收益和结构上有力支撑负债端发展。“权益投资是保险资金提高投资收益的重要渠道,助力保险机构较好地平衡了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此前,银保监会还发布险企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新规,对险企权益投资实行差异化上限管理。“从行业情况来看,能触及投资上限的公司非常少,各大险企当前的权益投资比例仍低于监管设置的上限,但此次新规给予中大型险资更大的权益投资自主权,增强了公司权益资产配置的弹性和灵活性。”业内人士称。

  “这使得保险公司自主运作空间得以加大,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弹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强。当然,保险公司投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稳定且略超市场水平的投资收益率,有利于投保人的利益,促进保单销售,也有利于股东利益。”一位保险行业分析人士指出。

  上述华东人士指出,“在银保监会的‘组合拳’下,权益资产的配置功能有望在保险资产组合中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增加权益投资规模、提升权益投资比例,要求保险资管进一步推动权益投资的多元化,通过开展二级市场、高分红股票以及私募基金等投资,实现长期稳定收益回报。”

  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超过20万亿元。

  战略性配置标的

  分析人士表示,短期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出现上升趋势,央行表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资产端改善有望持续。

  在保险负债端上,不少行业人士预计,各大险企积极布局2021年“开门红”,负债端将现边际改善,拐点料在明年一季度出现。

  招商证券研报称,保险公司内含价值高速且确定的增长是保险股投资的长期安全垫,而短期催化剂则取决于行业负债端和资产端逻辑的反复印证。对于负债端,开门红大概率超预期表现,这将带动板块估值的修复和提升,中长期随着行业龙头的改革推进,将不断释放改革红利,重回价值增长周期。资产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复苏,权益市场有望迎来较好局面,同时市场利率有望企稳回升,进一步利好保险股估值。

  信达证券分析师王舫朝预计,保险业有望迎来资产端和负债端共振,“保险是未来十年的朝阳行业,建议将其作为长期、战略性配置标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