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蓝海转瞬变红海 健康险发展亟需探索新路径

韩宋辉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依靠百万医疗险扩张的一家中型财险公司今年日子不好过:前9月,该公司的保费规模缩水近20%。2020年,健康险业务给该公司带来近1亿元的承保亏损。今年监管部门加强对健康险业务的规范后,保费规模出现下降。

  这是过于依赖健康险业务的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缩影。作为大多数保险公司竞相追逐的业务新增长点,近年来,健康险通过百万医疗险和惠民保相继成为老百姓的“补充医保”。但是,过高的手续费、频发的误导营销和投诉,让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业务这些年只涨了“面子”,“里子”依然非常薄弱。

  9月单月的保费收入同比降幅之大,让健康险仅剩的一点“面子”也快兜不住了。增长乏力、承保亏损,健康险业务到了重修“内功”的关键时刻。多位专业人士认为,作为个人医疗支出的有益补充,健康险依然被市场寄予厚望,但要止亏为盈、再迎高增长,更要求保险公司转变经营思路。

  规模收缩 承保临亏

  数据显示,9月产寿险公司的健康险业务全面陷入负增长。9月单月,人身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收入约683亿元,同比下降11.15%;财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收入约56.14亿元,同比下降41.2%。同比降幅之大,让业内始料未及。

  从今年整体表现看,前9月,人身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收入约6986亿元,同比增长4.8%;财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收入约1219亿元,同比增长25.97%。两类主体的健康险业务虽然依然保持增长,但增速均较2020年有所下滑,放缓态势明显。

  健康险还长期处于承保亏损状态,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过去3年财险公司的健康险业务全面亏损,累计亏损近73亿元。今年,这一趋势仍未改变,人保财险和太保财险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其健康险综合成本率均超100%的盈亏平衡线。

  “峡谷式竞争”乱象频生

  由于市场基数小、增速快,健康险一度被行业认为是蓝海。但随着百万医疗险、惠民保等产品的走红,健康险市场转眼已成红海。平安健康险董事长朱友刚如此形容:健康险从业主体犹如身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市场完全进入了“峡谷式竞争”。

  在“全行业皆健康险”的竞争格局下,一些乱象随之而来。业内人士介绍,一些险企的百万医疗险采用“锚定竞品”策略,定价不跟着风险和精算走,而是瞄准竞争对手打价格战,导致长年承保亏损。同时,在销售导向的思维下,夸大宣传、误导销售等顽疾在健康险领域屡禁不止,引发投诉量持续走高。

  监管部门也注意到这些乱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2020年以来,银保监会多次发文规范健康险业务,尤其是近期对“首月0元”等诱导销售的规范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采用此类违规销售方式的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相关业务规模有所收缩。

  健康险空间仍在

  业内人士认为,即便监管部门不出手,健康险业务本身也必须转型重建,长期承保亏损显然无法持续。作为财寿险公司目前增长最快的险种,健康险依然被寄予厚望。

  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认为,等各家公司根据监管政策整顿调整之后,健康险还有成长空间。数据显示,2020年商业健康险赔付支出在个人现金卫生支出中的占比仅14.56%,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仅4.04%,德国、法国等国的平均水平在10%以上,美国更是高达37%。

  医疗费用在哪里,健康险就应该在哪里。朱俊生表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医疗费用占到整个医疗费用的近70%,目前市场上针对65岁以上老年群体的产品供给非常有限,不到5%,供给深度还非常浅。健康险未来如何为老龄化群体提供保障,是保险公司应该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

  另外一个方向是带病体。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李静认为,中小公司应该去“啃硬骨头”,满足特定领域、特定人群的特定保障。例如,针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专属保障计划。这类产品的难点在于如何为慢性肾脏病这一高风险人群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分阶段的风险定价。通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调研,历时近2年,众惠相互最终开发出了风险可控、符合肾病患者切身利益的保障产品。

  《2021健康险市场洞察报告》显示,在美国,管理式医疗已是商业健康保险的主流经营模式,市场占比超90%。管理式医疗的实质是保险组织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在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机制下,共同参与医疗服务的管理,通过对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来控制医疗费用,从而实现医疗服务成本效果最优化。这一路径值得国内保险公司借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