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转移:补短板、降成本有望强化
去产能目标超额完成
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016年初,钢铁、煤炭两个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指导意见公布,并在2017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入去产能的目标。相关文件显示,去产能目标为,到2020年,煤炭行业去产能要达到5亿吨,减量重组5亿吨;钢铁行业去产能目标为1亿-1.5亿吨。
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破”、“立”、“降”三项措施。
经过2016-2018年的持续推进后,去产能目标超前完成。数据显示,2016-2017年累计去除煤炭产能约5.4亿吨,去除钢铁产能1.2亿吨以上。2018年1-7月,继续退出煤炭产能8000万吨左右,压减粗钢产能2470万吨。
中国钢铁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迟京东近日表示,2016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已化解钢铁产能约1.5亿吨,全面取缔了1.4亿吨的地条钢产能,中国钢铁行业去产能任务基本完成。
去库存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 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2627万平方米,相比2015年末下降26.8%。
杠杆率方面,央行行长易纲今年10月表示,目前宏观杠杆率稳住了,国有企业的杠杆率持续下降,地方政府的负债可控。中国经济在稳杠杆的同时,更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
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包括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实体经济杠杆率由2017年末的242.1%增加到242.7%,上升了0.6个百分点,但基本保持稳定。
在此背景下,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八字方针”,即“巩固、增强、提升、畅通”。
具体而言,“巩固”是指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是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是要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是指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海民表示,去年以及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价格上升过快,是钢铁领域行政去产能的结果,而非“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下一步要根除“僵尸企业”和市场失灵的土壤,在钢铁行业建立高效、灵敏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